用户名:
密码:
[快速注册]  [帮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BIM的“热词”效应

来 源: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 作 者:刘宏伟  日 期:2014-10-27 11:17:17

  仅在9月份,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发布《中国建筑(601668,股吧)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BIM 应用与发展》,到正式实施的北京(楼盘)《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标准》,再到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工程设计BIM应用指南》、《建筑工程施工BIM应用指南》两部BIM企业标准的评审通过。无论是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还是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的行动,正在逐步形成一股BIM的“中国推力”。曾被公认为建筑工程信息产业化“热词”之一的BIM,无疑会继续扮演这一角色。

  而从第三届中国BIM论坛上关于BIM标准及技术国际化的“高峰碰撞”,到10月17日刚刚结束的在上海(楼盘)世博会展中心举办的Bentley优势主题年会上用户的最佳实践分享,无论是全球视野的战略对话,还是本土视角的技术升级和用户实践,BIM效应正在从最初发挥效用的设计阶段延伸到建筑全生命周期。尤其是“后世博会”开发建设单位上海世博发展集团下属上海世博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昂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独家专访时,对该技术的高度认可,不难看出,BIM的“热词”效应正在持续发酵。但作为产业化前提的国家标准的缺失产生的掣肘效应,也越发明显。

  国家标准年底提交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统一的行业标准。

  作为为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提供综合软件解决方案的世界领先公司,Bentley的年度优势主题年会往往会释放出不少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成果。该公司首席运营官Malcolm Walter在本届年会上除全面介绍了全球BIM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公司的业务布局、财务运营情况和如何通过现有的Bentley产品组合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和效率最优外,还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BIM国家标准和最新业态。公司亚太区高级副总裁Jean Baptiste Mon?鄄nier则从“技术发展策略及中国‘最后一公里’产品更新”角度,着重阐述了如何解决BIM国家标准颁布实施进入产业化阶段后稀缺的人才储备问题,以及Bentley同重庆(楼盘)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展开的“院校计划”人才培养工程。

  会议期间,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601669,股吧)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金土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Bentley的用户分享了他们在BIM方面的最佳实践经验,在对BIM技术的价值高度认可的同时,也寄望国家标准出台引领行业进入产业化阶段后,能让他们对该技术的应用获得更高的性价比,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我们从以上名单中不难看出,其中大部分的“最佳实践用户”属于设计院,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标准院”)建筑产品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罗文斌的观点:“纵观BIM在国内的发展,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依靠设计院和软件商去推动的阶段。”

  不过,自2011年5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来,不单掀起了施工行业BIM技术的应用热,也带动了诸如云南城投(600239,股吧)集团(昆明(楼盘)滇池会展中心项目)、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尊项目)、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楼盘))有限责任公司(国家会展中心项目)等企业在项目上开始主动采用BIM技术。而最新消息是,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002375)在10月15日发布公告,称拟用49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企业BIM平台建设项目”,开创一种崭新的工业化建筑模式。

  显然,无论是参与企业的数量,还是对该技术的实际使用能效,这些“个案热”和“现象热”离一个行业的产业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会专家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没有建立统一的BIM国家标准。针对Malcolm Walter在年会上透露的中国BIM国家标准将在年底颁布一事,标准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魏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由标准院拟定的‘BIM国家标准’年底前提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该没问题,但部里具体何时颁布现在还不确定。”

  关于BIM国家标准对推动建筑工程信息产业化的重要意义,魏来认为,BIM国家标准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课题,一旦颁布实施,至少可以起到以下3方面的作用:一是有据可循,行业有了准则,各个环节就可以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做事;二是能有效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解决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障碍;三是能促进标准体系的建立。国家标准只是一个大框架,在大框架下需要衔接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BIM标准体系。

  标杆企业高度认可

  产业的形成,光有标准还远远不够,最终落点还是在用户,而用户的选择因素中,效益才是关键。

  在罗文斌看来,BIM技术目前在国内的运用状况并非仅仅因为没有国家标准的缘故,还跟应用环境的不成熟和业主没有通过实践真正体会到它的好处有关。

  对企业而言,面对BIM技术最直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使用它?从理论层面,可以罗列出“提高项目动态信息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等诸多好处,但单凭这些是无法打动企业的。为此,有项目通过实际测算得到了BIM技术“能提高生产效率30%、缩短设计周期50%、提高设计质量30%、节约工程材料20%”的结论。

  毋庸置疑,具体的数据比理论更具说服力,但我国目前建筑工程行业对BIM的整体认识,光凭这些数据还远远不够。因此,魏来认为,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比起数据展示,标杆性项目的建设对于带动整个行业应用BIM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比单纯的数据统计更有说服力。就此而言,上海世博集团的案例或许能说明这一点。

  虽然我国学术领域从2003年就开始引进BIM技术,但国内建筑工程界最早认识BIM技术,还是始于 2007年上海世博会建设期间,德国馆、芬兰馆等展馆项目对该技术的采用。就此而言,采用BIM技术的上海世博园区建设便属于典型的标杆性项目。

  大家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或许还记忆犹新,但对世博会后世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清楚者并不多。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世博园区必须打造成一个集“高端会展、总部商务、文化博览创意、生态人居、旅游休闲”为一体的21世纪标志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

  “建设和运营这样一个智慧园区并不容易,个人感觉这比当年办世博会还要艰巨复杂。世博会184天会期,有开始有结束,而世博智慧园区则可以说是一个百年大计的项目,不站在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个高度去看待这个项目绝对不行,面对这样一个项目,传统手段已无计可施,建立一个很好的工程协同平台,参与各方基于统一全面的数据商讨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是最佳的工作模式,而现在被业界逐渐重视的BIM技术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上海世博发展集团下属上海世博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昂开门见山道出了采用BIM技术的原因。

  世博园区地处上海市中心,紧邻黄浦江,区位优势明显。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将秉承“功能优先、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以“突出公共性特征围绕顶级国际交流核心功能”为开发定位。其中以集综合性商务、休闲、生活为一体的“世界级工作社区”为建设目标的A片区,被要求在土地出让之前就将地下空间视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类建设项目,按照项目地上地下统一设计,地下空间统一建设,附带地下空间和地上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土地出让,几乎涵盖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所有类型,这在上海也是首次尝试。

  “如此庞杂的工程,如果没有一个能串联起项目所有参与方的统一协同平台,单就沟通成本这一项就将是巨大的,项目在工期和成本上的把控难度可想而知。” 在吴昂看来,一个称得上智慧的园区,不光要考虑在设计建设阶段利用智慧手段,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占比达到90%甚至更高,运营管理阶段则更需要使用智慧手段,这其中还得考虑有一个能将工程各个阶段的数据有机结合并合理传承下去的技术平台。而BIM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运用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利用这项技术逐步提升自身能级的过程,这恰恰与国家一直在强力推进的两化(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工作密切相关。

  关于BIM技术在世博园区相关工作中的运用,吴昂认为,BIM技术的运用不能一拥而上,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横向而言各参与方诉求不同,纵向而言各阶段需求不同。因此,建设一个数据继承性和互用性好的BIM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三维模型的应用深度,更能融合多方多阶段的有用数据,为以后的运营维护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从2012年开始我们利用世博会遗留硬件设备,采用ProjectWise平台,逐步建设完善我们的工程协同平台,重点解决项目设计和建设阶段相关技术难题,同时我们也不忘为项目建成后的管理运营工作打好伏笔。”

  关于BIM的成本投入和效益回报,吴昂称:“截至目前,BIM系统的总投入成本已超过千万元,但都是根据项目需要分阶段投入,因此效益也会是分阶段产生,目前主要还处于投入阶段。近两年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已经让我们体会到了选择一个符合全生命周期建设运营一体化理念、数据统一的协同平台的重要性,也体验到了这样的平台在协调沟通、提高效率方面对我们的帮助。建设运营一个世界一流的生态智慧园区,BIM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针对BIM技术的性价比,Bent?鄄ley软件公司建筑行业销售总监俞兴扬告诉记者:“尽管目前BIM技术的应用价值还不够清晰,行业生态系统需要重建,但我们会根据用户的不同规模和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样也能有效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针对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也提供价廉物美的解决方案包,但这却能替他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其价值不能用简单的投入产出来对比。”

  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但BIM“热词”效应的背后,它带给行业的变革正在从单纯的技术手段过渡到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流程管理,其价值正在逐渐被认知和凸显。

标签(Tag): BIM  编辑:admin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注明的稿 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雄安新区
·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
·北京市支持装配式建筑、绿
·住建部2019年继续推动
·2017年国家试点名单
·智慧城市与智能制造研讨交
·“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
·首批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集
·全球智慧城市论坛筹备会在
Copyright (C) 2013-2014 www.ibs98.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智慧建造网  电话:010-83215720 京ICP备14001603号-2 网站维护:软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