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快速注册]  [帮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全球信息化助力中国地产实践—第三届中国BIM论坛图文直播

来 源:筑龙网 作 者:筑龙网  日 期:2014-5-22 12:54:31

会议主题:全球信息化助力中国地产实践—第三届中国BIM论坛
会议地点:新世纪日航饭店
会议时间:2014-5-21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郁银泉

 

 

 

 

 

 会议首先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郁银泉主持。

 

嘉宾席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欢迎各位莅临第三届BIM论坛,在国家新四化的指引下,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本次论坛聚焦房地产行业,主题是全球信息化助力中国地产实践,此次论坛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建设设计研究院集团的关怀和指导,同时也得到了buildingSMART理事会的大力支持,今天出席第三届中国BIM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院长孙英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主任倪江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修龙
  buildingSMART 国际总部CEO Richard Petrie
  buildingSMART 国际总部秘书长Christopher Groome   

同时感谢各位领导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盛会,今天还迎来了特殊的客人buildingSMART代表,这些代表在各个国家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的领头人,让我们热烈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同时我也万分感谢所有前来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媒体朋友,感谢你们对中国信息化事业的关注和对中国BIM论坛的支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建筑工程行业的标准化进程,几十年列硕果累累,buildingSMART作为全球在全国的信息化组织,引领着标准化的发展,2000年初在中国标准设计研究院的帮助下成立,建立起了国际先进标准,搭建了稳固桥梁,促进了中外交流与合作,也使今天中国BIM论坛如此多元化、国际化,真正为中国建筑信息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现在我宣布第三届中国BIM论坛正式开始!

 

 

 首先有请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孙英院长致欢迎词,大家欢迎。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院长 孙英

孙英: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5月的北京充满热情与活力,借buildingSMART国际理事会召开之际,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BIM论坛以信息化为主题,以国家BIM标准及推动为焦点,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今年的第三届中国BIM论坛主题是全球信息化助力中国地产实践,将由国内外顶级专家进行高峰对话,共同探讨以并技术为支撑,促进我国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标准院作为国家闭幕标准的主编单位,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下始终以推动我国BIM技术应用,推动我国与世界同步发展为己任,作为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的承担单位,我院一方面积极吸纳国家建筑行业的优秀单位加入中国分部,另一方面保持以buildingSMART国际总部和其他国家分部之间的密切交流合作。
  buildingSMART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组织,倡导的开放理念有重要影响,其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分布都是本国BIM标准的制订者,本周一开始2014年会在我院召开,包括我国在内15个国家30多位代表参加,研讨未来几年推动全球BIM技术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这充分显示了我国以实质性参与到BIM领域的进程中,今天buildingSMART国际理事会全体成员参加本次论坛,共同展望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建设信息化,给我国房地产业带来的新理念、新做法和新希望。不仅会进一步促进我国BIM发展应用的国际化,也会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BIM技术的推广应用也迎来了难得的战略应用,我院会一如既往和行业各界携手,加快国家编制,并不懈致力于搭建我国与国际领域交流的平台,为我国推广应用,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谢谢你们。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倪江波先生致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主任倪江波

倪江波: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今天大家在一起研究这个题目很有意义,我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本次高峰论坛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四化,前所未有的把信息化作为国家的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特别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信息技术应用将会深入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协作当中,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近几年来我国建筑业信息化也取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我部印发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我部计划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新技术在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推动具有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部组织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信息化标准的推动、制定,信息技术的研究推广等,大力推进建筑工程领域信息化的发展。BIM技术也就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实现建筑工程信息化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我部一直高度关注BIM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外的应用以及理论研究积极推进BIM研究级标准制定,BIM应用实践等等。在建筑工程行业,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已经开始应用BIM进行决策和管理,很多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也都把BIM技术作为生产手段,包括一些物业运维企业也正在推进,这些先行先试的企业中有的已经掌握了先进的BIM技术,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论坛、论文等多种形式把这些经验推广开来,有利于促进它的普及推广。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十分重要,世界上很多国家和组织也在积极的探索BIM技术对于建筑产业的提升作用,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今天buildingSMART作为国际BIM具有影响力的组织和成员均来参加论坛,共同交流研讨,很有意义。也充分显示了中国BIM技术将以更加国际化的步伐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并带动整个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还有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对房地产开发领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作用非常显著。借助三维可视化模型、数据协同、数据挖掘等多种BIM技术的应用,将使房地产开发逐渐走向决策机制的科学化、项目管理经济化,建设过程高效化,资源配置集约化,资金使用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此外,借助BIM进一步的发展,以房地产开发为先导的BIM,为建筑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BIM将越来越多的信息加载到建筑,形成数字化的基础,同时利用物联网、无线互联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广泛的城镇的信息化,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从而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方便。
  今天论坛的主办方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长期致力于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在促进行业信息化,制定国家BIM标准,推广BIM技术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中国BIM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领军单位。今天的论坛来自国内外BIM的顶级专家,将就房地产以及BIM应用进行高峰对话,相信会对推进BIM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促进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倪主任,下面让我们欢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集团修龙院长致辞,有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修龙

修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中国BIM论坛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三届了,每一界的中国BIM论坛都会引起建筑行业,特别是关注BIM技术,关心行业信息化发展人事的高度重视,今天的论坛将有许多来自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企业,以及buildingSMART国际理事会的BIM专家进行高峰对话,相信会非常的精采,并使大家受益匪浅。
  BIM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名词,而是正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代趋势,中国建筑设计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建筑设计综合企业,近几年来一直高度关注BI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是我们国内最早倡导和应用的BIM之一,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BIM研究运用体系,到全员BIM的推广,再到相关项目大规模、全流程管理,我们不断以自身的实践推动设计领域BIM技术的应用,集团各所属企业均建立的应用研究BIM的部门,不断打造将BIM运用于设计全过程的核心。我们在大型设计项目中推动BIM技术解决了一系列的工程问题,为业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构建BIM设计,中国标准软硬件平台,开启BIM运用的云时代,组织很也BIM论坛和研修班等等。今天论坛的主办方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是我集团所属的重要企业,是推动行业BIM技术研究应用于发展的重要力量,标准院立足于BIM国家的编制及设计模型交付标准和分类、编码等,起到引领推动BIM技术的发展。2013年标准院作为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的承担单位,进一步为行业打开了中国BIM标准,BIM技术与国际交流对话的窗口,这十分有助于BIM的国际化,有助于中国的建筑业走向全球市场。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全球信息化助力中国地产实践,这是很大很值得探讨研究的话题,目前BIM技术在设计企业的应用正在受到高度的重视,并快速发展。并称为设计企业甩掉图板第二次设计革命,但作为业主房地产企业如何以BIM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化提升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质量、效率和效益,仍为引起重视和关注。目前有些房地产项目采用了BIM技术,无论是可行性研究还是设计与建造,都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得到了效益,缩短了周期,同时为项目运维打下了基础,相信通过今天的论坛,大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视角再次聚焦房地产,大家共同研究交流和讨论,相信一定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也会为行业带来更有价值的项目实践,进一步促进BIM技术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的深度应用,加速开发我国建筑领域信息化发展,最后预祝本届中国BIM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相信我们的到会者一定会有所收获,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下面有请Richard Petrie

 

buldingSMART国际总部CEO Richard Petrie

Richard Petrie:各位领导大家好,我对此感到非常兴奋,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来致开幕词。
  首先我要简短的说一下buildingSMART国际部向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工作的热情以及我们对今天论坛的期许。buildingSMART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我们面临着很多的机遇来发展这个建筑行业,我们有这个开放式、可共享的建筑数据,在这个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开发到运维有共享的数据,近年来这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全世界各国的政府也机遇了大力支持,这是非常热门建筑行业的话题,各国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分部第三届BIM论坛正直这个时机,为我们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我们中国分部在buildingSMART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分部创建这个BIM的标准,并且进行推广,这对我们来说都是重大的机遇。将国际的标准以中国的标准相结合,同时我们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无法实现这个开放和共享的数据。所以我相信中国这个对buildingSMART的发展环境是非常好的,中国政府是大力支持的,我们会要求我们各个分部也将他们的设计标准纳入到不同的工程当中,我们是一个开放式的国际非营利性组织,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充分的信任我们。共同的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出努力,这在我看来也是buildingSMART一个精髓,也是我们平等共享信息一个重要的条件,同时我还想说这个论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buildingSMART国际理事会来说也是如此,在今天下午我们会做出一些重要里程碑的决定,制定计划。buildingSMART1995年成立以来,各成员都是在资源平等的基础上合作,我们要进一步的促进这种资源式的协作,促进大家的参与,我们希望我们今天下午达成的决策有助于这一点,所以我相信今天的会议是十分重要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充分的参与,并享受今天的讨论,中国建筑界的友人也能够享受我们的讨论,今天还有大型建筑企业,可能你们的一些合作伙伴也会对我们BIM技术非常的感兴趣,我们要进一步的推广开放BIM技术,并且推广BIM标准,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欢迎buildingSMART秘书长Christopher Groome先生致词,大家欢迎。

 

buildingSMART国际执行委员会秘书长 Christopher Groome

Christopher Groome:尊敬的国内外的朋友,去年一年之前我就站在这儿,当时代表中国分部,现在我记得当时我们讨论了很多,要组织这样的会议,并且发展BIM在中国面临很多的挑战,包括中国的标准如何达到国际标准等等,一年之后我又来到了这里,在这整整待了一周,当时我记得我说建筑或者工程,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厂,交通,还有其他的基础设施,水、污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必须的东西,而且我们需要讨论怎么样能把建设做的更有效率,当时我们都认同这一项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我们也为此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也是我们为未来和为人文所做出的贡献,一年之后我们又在这里聚会,这要感谢标准院辛勤的工作和组织,同时作为buildingSMART的国际部我们也很期待着与中国的行业,与中国的政府机构共同的合作,共同的来实现我们一直以来都有的梦想,非常感谢你们邀请我们来参会,也非常感谢你招待我们,我们很期待着未来,非常感谢。

主持人:谢谢,也感谢buildingSMART国际总部以及来自各个分部的朋友,感谢你们对中国BIM论坛的支持和协作。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再一次感谢你们来到第三届中国BIM论坛,精采的内容马上要开始。今天的主题演讲,我们首先邀请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建设设计研究所所长魏来做发言。大家欢迎。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魏来

魏来: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的题目是信息化助力中国房地产实践。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要谈接下来中国的房地产是如何跟我们国家的时代,跟我们国家的脚步结合在一起,首先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标准院成立于1956年,我们是以标准立院一个综合性的及建筑设计、地下人防,标准设计,以及产品研究,软件开发等等各个业务综合性的央企设计院。我们长期以来也是致力于中国建筑行业标准制订这样一个课题。今天我盖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正在承办我们国际理事会,在我们标准院召开,buildingSMART它是一个中立性的全球化的一个关于BIM的专业组织,它也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BIM组织,所以buildingSMART国际理事会这一次在中国召开具有一个非常深远的意义,BIM是一个我们最近几年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在行业内每个月都有一到两次的专业会议探讨BIM,今天并不在这里展开BIM的概念是什么,我只想说核心观念在于包括房地产商、设计、施工,我们的监理、运维等等全过程都是要基于BIM的信息模型进行处理,这是我们对于BIM最原始的一个理解,实质上在我看来它也是BIM的一个本质,BIM最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发展的前提就是我们需要有标准,就是我们大家都能够在统一的一个框架下工作,这也是buildingSMART,也是我们标准院正在致力于我们中国BIM事业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现在我们国家关于建筑工程行业目前来讲,特别是在设计阶段,我们几项重要的标准,一个就是我们的BIM交付标准,它也是有对应的,对应的是RSO的交付手册,第二是模型的分类了编码标志,也有对应,对应RFD,另外计算机存储标准,对应IFC。还有一个是我们的统一应用标准,这个应该算是一个总的标准应用的框架,在实质范围还没有统一的对应。现在我们正在组织人力,就是在进行一个预研究,我相信大家对这个标准,也是相当的关注。那么BIM本身的效益,这个是由斯坦福大学进行研究的,BIM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谈BIM,以及为什么要用BIM。首先BIM就是能够消除高达40%为编入预算的一个变更,很多情况下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工程行业,我们甲方非常头疼一个问题就是变更,因为我们在设计当中,我们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下,无法充分的掌握我们将来在建设过程当中,以及在使用过程当中,它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那我们现在以信息化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去预估到这些问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
  第二是所需要的时间减少80%,各位可能就是说在数字上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为什么会减少了这么多时间,可以说我跟大家说一下,这个是非常准备的数,就是我们在预算编制上介绍大量的时间,当然我们国家在量上的标准和BIM比较,一定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第三个就是成本预算,精确度是3%,这个也有工程实践,节省高达10%的合同价值,项目时间减少了7%,这张图我必须要感谢我们正在这里的主席,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一张图表,这张图表能够充分的解释为什么BIM能够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一个效益。这张图表我在每一次的BIM论坛上都会给大家讲,并不因为说我是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的,也是我想对这位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解释了我们应有BIM技术,我们使决策过程大大的提高了,就是这个蓝线,会使我们决策过程与传统的深蓝色的线向前推进,也就是使用虚拟技术,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能够掌握关于这个建筑工程的一些重大问题。
  跟我们房地产来讲,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什么,第一个在30年改革开放成果下,在房地产业20多年快速发展下,我们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依赖于我们房地产,但是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巨大的资源都配置在了房地产的行业,我们也造成了一些不平衡的现象,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对于中国非常重要,这也就是BIM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依托在这个上面的,2003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总的GDP占全部GDP12.6,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房地产业尽管我们在提转型,但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是一个支柱行业。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建筑行业消耗了我们社会上大力的资源,无论是钢铁、木材、水泥等等,在我们整个建筑过程当中浪费是非常惊人的,可以会达到30%40%。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很多困惑,资源配置不均衡,房地产一直处于半封闭、半开放这样一个空间环境当中,是一个不均衡的,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房地产积聚了大量社会资本,这个资本目前这个效率并不是特别高。而且我觉得在环境当中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跟国外相比,我们在座有很多国外专家,我们中国的房地产业我们的,成本支出,我们的各种消费,我们最后的售价,当然除了北京的房价,都是低成本运营的状态。实际上对于我们社会各方面都不是一个好现象,特别对于我们设计方面,我们的低成本造成了我们的部分的低质量,造成了施工企业的追求简单快速的一种不好的现象等等,而最后买单的就是在座的房地产商,所以低成本是要改变的。
  再一个浪费惊人,一米的钢筋,需要60的,剩下40公分的钢筋不知道在哪里用,就丢弃了,这就是简单的浪费,这种浪费在我们建筑工程行业是非常的常见。目前各位都知道,从我们国家新的战略上来讲,十八大提出一个新方向,就是新四化,我们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化,已经提升到国家的战略级角度上,促使着我们整个建筑工程行业都已经是在发生一个悄悄的变化,这个就是向经济化的发展,从以前的傻大粗的印象发展,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第一个资源走向稀缺了,我们现在已经过了播种就能发芽的年代了,我们现在非常的困惑,就是我们无法再去向过去一样,只要拿一块地一开发就能挣钱,现在很难了。就说明我们的资源走向匮乏,特别我们土地资源,市中心的土地资源走向匮乏,为什么,该开发开发了,不能开发的开发不起来。另外人才也走向匮乏,重要的就是资本运作的要求,这么大量一个资本投入到房地产业,我们资本它一定是要求你能够成本越低越好,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去控制成本,再就是我们有一个条件,就是技术已经成熟,或者说我们正在走向成熟,这个技术主要就是信息化地产技术。
  所以这里边有三个问题,第一个如何让投资更加有效,第二个如何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提高质量,第三个如何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我觉得这个答案就是一个信息两个字,信息化地产开发总共三大要素,第一个数据的采集,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热的名词,大数据,首先要求我们注意把信息能够采集进来,这个采集信息是一个非常大量性的工作,我们通过很多手段去做这个事情,另外一个把信息采集上来以后我们要进行一个信息的分类和系统性的整理,如果这些信息采集以后不整理的话,就会陷入信息化的海洋当中,而无法自拔。只有整理了,我们才能够去利用这些信息。那么利用信息就是说这个信息越全面越好,就能够得到越科学的判断。
  在这个信息化当中,基本上从技术上来讲,有几个要点,今天并不是展开技术,但是我给大家看一下,第一个就是BIM技术,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正在谈论的一个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信息化的模型,我们整个楼,整个城市,整个地球都可以用信息化手段反映物理世界和行为,另外一个就是GIS,在国外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早于我们的BIM技术,但是我们现在也正在探讨BIM技术和它能够结合在一起,这个中间目前在美国来讲,还是有一些界限的。还有物联网,给我们人类带来一个物物连接,物和人连接,人和人整个颠覆性的变化。再就是移动互联,现在手机已经是各位的一个标配了,以后可能会有更先进的手机和手表等等,这些无线传输技术也非常重要。所有的这些信息,最后都形成一个技术,就是数据中心。这个将来在我们信息化也好,还是BIM世界也好,都是一个我们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数据应用的一个最基础的一个核心,但是目前来讲,我们可以说从BIM,特别是国内,发生了非常多误区。这些误区让我们现在BIM的标准编制者也好,或者从业者也好,感觉到非常迷茫、困惑、痛心,首先来说我们有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关于BIM,第一个是BIM万能论,我们现在有一些说法说BIM什么都能解决,我能够给你房地产节约资金,节约成本,节约人力、物力等等,这些对不对,对,但是BIM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不是灵丹妙药,解决不了我们人的问题,解决不了决策,只是提供决策的依据。
  另外一个我们BIM,这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数据如何组织,这个组织数据是将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能够给我们最后提供的依据有多大的科学性。另外它是一个系统,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BIM不能解决很多关于人的问题,特别是BIM不能解决政治问题。这个没有办法。再有一个很相反的言论,就是说BIM无用论,你们谈BIM,我看没什么用,你们不也是盖个楼嘛,不也是画张图,有什么用,传统方式一样生产,这个是一种人的惰性思维,BIM一定是一个最关键的一个技术之一,这个几乎是一个确定。但是它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我们要用新鲜的思维对,我们要冷静一点,BIM的执行是需要一些架构支撑的,比如人力资源环境,执行的标准是什么,软硬件设施是什么,我们需要去支撑,而不是我们说天天喊BIM,而是走入这个步骤。另外BIM是今天的事情,不是明天的事情,很多人都在等待或者观望,是今天就要实施,需要的是今天要转变我们的思维。
  还有一个是让我们各位困惑的,现在BIM是标签化、廉价化,什么意思?而我们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吗?我们一做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事情并不容易,不是贴标签那么容易,而是整个系统都要发生转变。很多公司做三维模型,做碰撞,我相信仅仅是BIM冰山一角,很多房地产商跟我们聊的时候都理解为BIM是全部了,我说肯定不对,这仅仅是一小部分,如果把这个当成BIM的话,就是我们轻视BIM。为什么要这么说?我在这也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BIM有很多服务公司提出来我一块钱一平米为各位做建模服务,我看了以后心一颤,胆一凉,我感觉快BIM被廉价化,因为我们在把BIM往一个严重的错误方向引导,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东西。BIM是我们的一个,可以说在设计、施工是一个附加产品,这些都对,但是第三方服务存在是整理的,但是需要一个整合,有人说BIM是孤立的,也不对,我说是好几个技术,BIM本身也是,是很多技术应用,一整套的思维和做法,需要我们多方的协作,为我们整个智慧城市打下基础。
  接下来就是讲几个BIM的若干重大问题,第一个就是标准,很多人都在问我什么时候国家的标准能出来,我们一直期待尽早出来,但是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工作,希望今年标准能够出台。另外一个就是协同,BIM提出来的要求跟我们过去以往的传统生活方式不一样,以往的是串行的,而它是一个并行的,协同非常重要。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战略自信,我们是站在国家的战略高度上想这个事情,国家在往信息化方向发展,我们有我们自身的自信,我们相信信息化,相信BIM技术给我们房地产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如果说十年以后再看今天的话,今天可能就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糟糕的时代,那是一个智慧的年头,信仰的时期,怀疑的时期,我相信,我们会经历这样一个时代,但是我们相信也必然会迎来非常光明的明天,使我们在座的各位迎来一个战线的明天,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请Patrick MacLeamy为我们演讲,题目是工程信息化决策管理与成本控制。

 

buildingSMART国际总部主席 Patrick MacLeamy

Patrick MacLeamy:谢谢大家,我之前从来没有在上台的时候有过配乐,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非常感谢大家。我主要讲三点,都是和BIM相关的,也都是通过利用BIM制定工程管理决策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以及建筑环境管理。我是一个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离不开设计图,我今天演讲也会有很多图。我们先来看三点,之后会跟大家分享BIM的简史以及发展趋势。首先第一个是工作曲线图,这是在一段时间内投入努力,这个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想尽快的完成每项工程,这对设计师和承包商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设计方式中设计方花很少的时间用于最初的时间,然后更多的人力资源,工作量也随之加大,在一段时间内,在文档阶段会进入一个工作量的高潮。我们用图版纸和钉子尺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传统工作曲线图,在设计完成的时候,承包商开始施工,要投入很长的一段时间,可能要建一栋特别大的楼需要几年时间,各承包商需要通力协作,来确保这个大楼的建设和折价相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错误,我们控制设计基础设施和建筑的这个成本控制,在最初是越高的,越早这个成本控制能力就越强,随着这个设计和工程的进展,我们成本控制能力就会降低,过了高峰以后就会持平,在一段时间后无法更改和控制这个项目的成本,所以如果要是能够控制成本的话,那是越早越好。在这个图里面还有另外一张曲线,这个叫做变更的成本,这个曲线也很重要,如果我们要把设计做出更改的话,刚开始在初期更改,不是那么费劲,但是越到后期更改,成本就越大,尤其对于我们设计企业来说,越往后更改成本是越高的。如果要是在施工期间在做设计变更的话,成本更高了,在我们的国家我们有很多律师,我希望中国律师没有那么多,在美国有时候这个律师会专门就设计变更来进行诉讼,又得单花钱雇他们,所以我们在两条曲线的交界处有一个小圈,我就把这个圈叫做不准再回头,如果我们在一个项目中,不设计这么一个点,不要让大家再回头变更的话,那么这个项目后期就会越来越麻烦,会有很多的诉讼和律师费。我们把这个叫做诉讼,这个要花很多钱雇律师,找保险公司,各想协调,就说明成本增加很快,我们不愿意承担这个错误的成本,所以我们现在设计是从纸版和钉子尺变到BIM,就可以把期限能够提前,所以我们在设计项目的时候,应该在尽早期就把决策做的很科学,这样的话就避免后期变更这个成本。这个就是我们buildingSMART机构所倡导的理念,不要以我的名字把这个曲线命名,我们叫做努力曲线,或者是工作量曲线,因此早期决策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我们就可以提前预知一些问题,和预防一些问题,这样的话就可以减少后期的麻烦。我想大家应该都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没有用文字来表述,只是用图来表示,这样各方都高兴。
  下面我讲一讲对于建筑师而言BIM意味着什么,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刚才魏所长讲的很好了,我沿着他的足迹再一讲,最开始在3D的时候,我们叫做建筑模型,这个词没用多久我们就不再用这个词了。然后中间加了一个字母I,就是代表信息,信息是最关键的,建筑不是最关键的,模型也不是最关键的,信息才是这里面的关键词和中心词。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BIM字母I往下沉了一点,但是我原来做这个PPT的时候,应该是齐的,这个I不是很大,我觉得应该扩大化,因为信息是最大的,应该是这样子的,这个概念就是信息才是最大的,我认为这个还不够大,应该用这样的信息表示,所以我们原来所讲的这个三D的建筑模型呢,已经很小了,比起这个数据而言,建筑模型的作用其实已经不是主要的了。建筑模型只是让人看一下这个数据,我们应该更需要做的是学习,怎么样掌握信息,了解信息,分析信息,对于建筑模型,我们很多人说,对我们做BIM,其实做的是建筑模型,它把这个信息的工作量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应用。
  第三点要讲的是BIM BAM,从BIM到大爆炸。沿着价值链又有一个新的图形,我们左边X轴讲的时间,Y轴是效益,这是另外一个角度看工作曲线,设计的时候无论设计建筑还是道路,或者任何的基础设施,或者任何东西,每一个人民币或者欧元、美元,设计上花的钱在建筑上乘以20才能建成,大家注意到我这里面讲的是组建,而不是建设。因为我很信息词汇一定要严谨,建筑更多的是像汽车一样组装,而总包商就像一个组装商一样,把各个不同的部件在正确的时间,恰当的时间,引入恰当的部件组装起来,所以我把它叫做组装。在后期的运行期间,它的成本又要乘以2,对于组装建设而言,根据建筑不一样,简单的建筑可能就不用乘以20,但是复杂的,比如像机场或者是酒店,或者是一些实验室,他们的工程建设组装费用可能不仅仅是乘以20的倍数了,而对于建成以后的建筑呢,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有很多年都一直能在使用,很多建筑应该是50100年用的是没问题的,甚至还想要用几百年,在这个使用过程中有一些运营和维护的工作,这个运营维护的成本总的而言一般来说是组装建设费用的三倍,因此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建筑最贵的还是在运营阶段。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误解在建设过程中花了20块钱是最贵的,其实你在运营过程中,所花的钱是你建设过程中的三倍,所以当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每一块钱都要乘以60,想后期会有什么影响。因此建筑师和工程师就会做一个建筑模型,有很多种新的软件,这个软件也是层出不穷,我们用这些软件测试建筑模型,我们这样就可以在早期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也就是说前期我们多投一点钱去做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后期来说是省很多钱的。
  在建筑组装建设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建筑组装模型,我故意讲的慢一点,这样翻译有时间翻译,BAM就是砰的一声,组装建设的时候,前期工作做的好,这个工作就会容易一些,更有效率一些。这个时候我们用这个BAM模型去测试一下前期工作,也可以检测做的好不好。在最后有建筑运行维护,我们在运营器件叫做BAM,但是这个是炸弹的意思,不太敢用这个词,人家以为有恐怖主义袭击,所以我就稍微调整一下改为(英文),也是迅速发展的意思,或者砰的一声,或者蓬勃发展的意思。所以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后期这个周期其实更长,影响也更大,尤其对于公共建筑来说,如果设计好的话,后期所省的钱其实足够把这个工程建设和设计费用全都省出来的。这个是BIM最大的潜力所在,作为一个建筑师,我是接受了传统的教育,对于BIM而言也是后期才接触的,我对它的理解就是前期做好工作,后期就可以省钱,这就是它的核心所在,这也是我们在这里面开一个BIM论坛,为什么大家都在学习和关注这个话题,它的本质就是前期做好工作,后期可以省钱,这是我的理解,谢谢大家,我就分享到这里。

主持人:谢谢。今天我们邀请了来自中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的演讲嘉宾,他们有的是房地产商,有的是建设总承包商,有的是设计师,有的是标准化专家和信息化的专家,他们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剩下的演讲安排在下半场,下面先休息一会,11点开始下半场,希望大家倾听他们的演讲,因为他们的演讲非常之精采,值得期待,上半场就到这。

 

  上午下半场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魏来主持。

 

  主持人:各位朋友,接下来会有一系列的演讲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一些实践的问题,说一些国内外比较典型的项目,首先就是我们有请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张学斌讲一下Z15中国尊项目的信息化实践。

 

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BIM副总监 张学斌

张学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后面由我给各位介绍一下北京的第一高楼的情况,首先说到中国尊大厦,先说一下它的情况,目前北京的CBD正在开发它的核心区,位于东三环和建国路的交会处,目前规划了差不多17个地块,19栋高楼,这19栋里面200米到300米的楼有7座,对于这座大楼的定位很明确,中信集团作为这栋大楼的投资方,我们定位为世界一流的金融总部,另外它的业态主要以办公为主,除了还有中信银行,还有其他的金融机构。外形看一下,中国尊这个尊字取决于中国的历史,有一个收腰的设计,在385米的高度有收腰,建筑的宽度是54米,到达了258米之后,有69米这样一个宽度,这样一个大楼我们再看一下业态的分布。
  从地上看108层,地下7层,地下是8万7千平米,一共分布了九个区,Z0是一层的大堂区,Z1到Z7办公区,看一下怎么进行BIM规划的。我们对BIM的理解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认为有了模型,这个模型由谁创建,应该是设计方,用模型做相关的设计。第二个层级,有了BIM模型之后,设计方完成了设计之后,将模型移交到生物单位,这个是使用模型的状况,基于设计方的模型进行深化、应用。最后对业主方,我们希望借助BIM来进行项目的管理,对我们的设计方,对我们施工单位,进行相关的质量、成本、进度的控制,这是对它的一个理解。基于这样一个理解,我们建立了一个基本目标和后面基本原则,在2011年年底的时候,两个基本的目标,第一个加快项目进度,缩小项目工期,降低项目成本,为这栋大楼的运营提供数据基础。第二条,在中国尊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希望它的深度逐渐加深,广度逐渐推广,达到领先水平,在未来开发建设中。基于这样一个目标,有几个,由业主定制策划,展开BIM之前,明确参与方的职责,第二统领我们的顾问方等等,规范各参与方的工作流程。各参与方按照合同要求,用BIM技术,有一点是可以强调的,我们要求我们的设计方交付图纸的同时交付对应的BIM模型,借助BIM我们需要将我们的生物方案可视化,尽量排除相关的问题。最后我们希望在BIM应用的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到运维不断录入,最后确保BIM信息在这个开发过程中一个完整的延续性。
  这之后,我们确定了四个阶段的BIM应用,第一个从11年的年底到12年的年终,首先对国内的BIM应用进行了考察、调研,组织召开了中国尊这个研讨会,我们选择了项目的公司,确定了软件平台,还有协同管理平台,编制了实施导则。2012年,我们前往了中国内陆的山东、上海、深圳、香港很多的地方去考察目前在建的项目,或者超大体量项目,因为在中国的国内少有能够全程用BIM交付的大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这一项目,用BIM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尊这栋大楼里面如何来解决。
  我们在北京召集了国内用BIM非常领先的相关设计院,相关的顾问单位,包括中科院,包括北京院,和其他一些顾问单位,共同研讨,研发出来一套解决方案,然后对它的招投标进行相关的工作,这里面选择的BIM顾问有设计院的背景,因为开发过程中时间是非常长的,而且设计阶段,不同的顾问方都在使用BIM,需要有一个后台的BIM顾问需要支持。这里面从企业实力,业绩还有相关项目案例进行调研,最后确定了BIM顾问。
  我们的BIM顾问确定了三个架构,有足够设计经验,有足够BIM经验的项目经理统领这个团队,同时有一个团队参与提交的模型,它不是为我们搭建模型的,而是建立标准,建立审核机制,BIM实施过程中后台的技术支持,所以需要有一个BIM的实施团队对我们提供培训和对成果的审核。
  最后看中的要有相关足够的经验设计专家加入到项目里面去,基于BIM模型来为我们提出优化的意见,这是BIM顾问团队的一个管理体系。对于软硬件平台,目前中国尊大厦这个项目,基本上是国内参与方都能够使用的一个平台,对于建筑外形我们选择了(英文),对于目前正在做的设计先用了泰克拉。之后第二个阶段,我们开始建立BIM的管理体系,这里包括组建工作小组,这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而是从设计部等等的部门抽掉骨干人员,组成这样一个工作的团队。不同的部门,对BIM需要了解,了解之后,我们对应相关的业主方的部门,会对他所管辖的设计参与方进行管理,比如设计部对我们的设计方的应用进行管理。我们确定了这个合同里面,BIM技术要求,同时在12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建立了中国尊项目的BIM协调会议制度,这个会议制度用了两年时间磨合,才磨合到今天这样一个比较顺畅的模式。
  对于业主方BIM管理的架构我们再看一下,首先很明确,这个项目是谁做设计,谁做施工,谁做自己的BIM,同时我们在设计阶段由北京院牵头统领设计方、顾问方,我们的建筑模型,建筑外表皮模型等等,由各个项目的设计方,提交给北京院,然后向业主院传递,经过业主审核会传递给它的单位,然后再到施工模型,再进一步做深化设计,各个分包,最后在运营阶段要求我们的总包负责向业主提交最后的一个具有竣工信息的模型。
  我们在给它细分一下,对设计方怎么管理,首先是基于一个设计联合体的机构,这些顾问组成设计联合体,然后它进行相关的流转,我们可以看到流程图里面,最上面一行有一个设计协调,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由设计联合体内部去做设计,基于BIM优化设计成果,到了某一个重要的结点设计结束,内部将优化之后的BIM模型汇总给北京院,然后进行内审,提交给业主,再联合我们的BIM顾问进行模型的审核,审核无误之后再流转到下一个设计阶段,这是设计联合体内部的BIM应用情况。
  我们再看施工阶段,应该说更加复杂一些,因为施工阶段我们出现了两个总包模式,一个施工总承包,一个积淀,我们设计方提交模型之后,将相关施工措施加入到模型里面去,我刚才也说到等等,各个分包商深化各自的模型,然后再提交给总包,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遇到的比如不同的工种,碰撞问题,不同的专业施工工序的时间冲突问题等等,由总包基于BIM模型协调下面工作截面,最后经过业主审核,用于后面的施工应用,最后由总包统领我们相关的分包,加入竣工的信息,最后形成一个竣工的模型。

  对于这个项目参与方的BIM技术要求,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图表是目前中国尊大厦设计阶段40多个参与方的架构,包括联合体奈寮业ノ唬褂兄苯痈抵髑┑纳杓乒宋剩詈笠慌鸥本┰鹤ㄒ瞪杓乒宋剩杂谡庑┕宋识荚诤贤际鳥IM的应用,加入了负责人,这个BIM负责人很明确,要求项目参与人主要负责人兼职它的负责人,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权利调配单位内部的资源,应用BIM。最后在成果清单加入BIM要求,增加管控流程,增加合同附件,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去约束它的应用。在这之后,我们编制了中国尊心目的实施导则,这个里面分了一个主要的文本和两个附件,主要文本明确了项目的组织架构与分工职责,北京院在设计联合体起到什么样的统领作用,我们的总包单位起到一个什么管理作用,BIM模型的标准用什么软件,怎么命名,怎么编码等等,两个附件,一个是BIM的技术要求,明确了这个项目使用了(英文)软件,里面对应的命名,相关体系,还有附件2是邀请不同的参与方,录入哪些信息的一个要求,这样一个导则从2012年开始编制,已经出了第四版。这四版里面是不断的一个过程,从最开始的在设计阶段我们明确了工作流程,到目前的在施工阶段,要求我们的总包,和下面的分包,都提出了施工阶段的技术要求,逐渐的细化,当然这个导则也会在它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入。有了这份导则之后,有了业主方的BIM工作导则,我们的设计联合体基于业主的一个BIM导则这样一个框架下,编制了更加详细的标准,包括建筑系统的体系,设计编码体系,还有建模的标准,编制了施工方面的方案,在重要的施工之前,基于BIM模型提交相关的模拟,并且要求项目其他分包如何使用BIM技术。
  我们的BIM顾问编制了评审标准,前面有一个要求,后面有一个成果审核的机制,包括对这个BIM界面的审核,对成果的审核,还有对评审结点的要求。对于业主来说,我们如何去让BIM落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通过会的形式把BIM锁定到具体工作中,从2012年开始,重大的工作会议,包括专题会议,相关的设计的协调会议,不同的会议里面要求项目参与方进行汇报,这里可以用模型、PPT,通过这样一个形式,三维直观的形式和业主和其他的参与方进行交流。经过两年的磨合,我们统计出来一个BIM优化的数据,我们看一下。这张PPT上方的饼图代表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前期和后期的去审核模型的一个重点分类,在第一阶段,我们对模型的审核重点考虑的是模型健康度,还有模型一致性的核查。模型健康度更细化的就搭建模型本身进行了一个审核,比如是否存在垃圾文件,名称是否标准,通过这样一个形式,我们将方案阶段的模型的几何数量也进一步压缩。在初步设计阶段我们进行了专业碰撞,进行了相关的审核,在施工阶段分成前期和后期,在前期重点加入一个管理综合,因为中国尊大楼本身红线内的建筑面积很小,所以相关的积淀设备集中在了地下室的七层,如何保证地下室这么点面积里面,设备机房里面留有足够的相关高度和宽度,利用BIM进行了大量融合。现在是每周会召开一个设计协调会,对于中国尊大厦528米,我们用的是居住结构加上核心桶的墙),差不多有1米2的厚度,一旦留的不准,或者大小有问题,施工之后是无法进行调整的,必须要重新设计,这样的话会对原有的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基于BIM每周召开这个会议,让我们的施工单位来向我们的设计方提供图纸的意见,这个工作界面主要就是BIM模型,然后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再把模型优化,最后将最终的模型反映到二维图纸里面去,进行出图。
  下面这张图表反映了我们目前归纳了十个主要结点,从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通过模型审核报告我们分析出来的一个设计问题的一个递减,绿色的线是一般的问题,在初步设计阶段会有一个企图,在这个阶段初步设计摆成了积淀模型,起伏点比较多。第二个在倒数第三个节点,地上施工图出了第一版之后,它逐渐深化,导致了与其他专业的碰撞问题,基本上有这样两个起伏点。红色的线表示所谓的严重问题,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如果没有避免掉,施工阶段会影响到质量和工期,包括地下室的预留问题,这样的曲线所占的比例非常少,一般的问题和严重的问题加在一起,我们发现的问题也很少,因为前提是我们的设计方已经基于BIM做了相关的设计,已经将很多问题消化在设计过程中。
  第三个阶段是持续的推进并应用,这里重点考虑施工阶段,包括虚拟建造,进度管理,还有BIM数据库录入,第四个阶段是将我们的BIM交付到运营的时候,如何与我们的职能化平台系统,与我们的运维管理平台结合,从二维提升到三维。
  后面说一下项目的BIM应用的工作,时间不多,我快一点说。我们的北京院应该说从这个项目最初在11年的时候就已经用了三维的技术,在CBD核心区的规划过程中,就已经使用了。从方案阶段到我们的初步设计阶段,KPF、北京院各自基于BIM搭建各自的模型,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结构的外空桶,积淀的模型,建筑的模板等等,不同的参与方基于BIM完成各自的设计,最后整合在一起,形成全专业的模型,有这样一个视频,我们看一下,这是在初步设计最早的时候,我们的设计方做了一个示意的动画,通过这样一个动画来了解一下,基于三维的方式我们做的去优化建筑外皮的一个过程,这是在方案阶段相关的工作成果。到了初步设计阶段的时候,出现了大量基于BIM的施工图的出图,这是一块,地下室的预制楼梯系统,我们的北京院基于BIM进行一个设计,并且将模型反馈导平面图纸里面去。同时我们设计方也做了大量的基于BIM的一些工作,这里只展开一个,这是当时初步设计的时候,我们模拟了北京目前展开高度最高的云梯车,这里展开的时候是否产生一个碰撞影响,也做了相关的模拟。除了刚才我所说的,我们其他的设计方,包括我们的LT,是我们的目前顾问,也是基于BIM去做的优化设计,截止到目前的结果让我们这栋大楼的建组的类型数量大幅减少,对于前面上海环球中心等等。这是我们的)机,这里可以看到,不同形态,我们的顾问都通过三维的方式进行一个模拟,去优化在这栋大楼不同的位置,会对目前的设计和未来的设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初步设计阶段百城所做的工作。

  我们的设计联合体的组织单位北京院开始进行BIM的深化,这是过程中的一些截图,我们看一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视频,通过这样一个视频,这是模拟地下室B七层水泵房的大型设计,从我们汽车扩道中间位置进行往下调装,这是运营之后未来五年十年需要整体更换的,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同时我们的设计方做了大量的工程架统计的工作,包括建筑面积,这些统计出来的数据都用于我们设计的出图。刚才说到设计阶段。
  再看一下施工阶段,可以基于设计方模型进一步深化,这个在BIM的标准里面,必须让我们的施工方延续使用,避免出现重新搭建这样一个费工费时的问题,对施工阶段的管理,包括技能管理,施工方案可视化的管理等等,我们的总包又进一步展开,这里不多说了,看一下今年从过年之后,一直到四月份做的工作,就是中国尊大厦进行了一个施工模拟,这个施工模拟是目前北京市混凝土最大量的,立方是5万6千立方,动用了两百辆罐车,历时93个小时,实际工作开展之前,有了两个月的时间通过BIM进行施工方案的模拟调整,我们看到最后这样一个施工模拟是已经到了V4.0版,最后确定了这个项目的施工方案,并且模拟的效果与真实的效果百分百一致的。
  这是BIM模型对应的图片对比,我们看一下。我们的施工总包基本上将设计方的模型深化,达到了与现场基本一致的模型,这是总包所做的一个模拟。我们再看一下钢结构,在今年的5月份开始了刚结构的设计调装,在之前我们用我们分包单位用了很长时间,这是过程中我们刚结构单位向业主提供了一个钢结构调装的模拟,我们调用了最大的塔吊,进行调装。在今年的5月5号,也就是16天之前中国尊大厦完成了第一个钢构件的调装,也标志着它的施工正式开始。

 

building SMART英国分部主管 Nick Tune

Nick Tune:大家好,谢谢大家邀请我来参加这届论坛,非常荣幸做这个主旨演讲,我来分析一下在英国BIM方面的应用。我就职于英国建筑智能研究所以及英国建筑科学院,今天我主要要来讲一讲在交付可持续建筑中BIM的作用,如何使用BIM实现能源高效和环保。英国政府要求建筑行业使用BIM,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这是公共支出部的负责人,这个部门要求建筑方式使用BIM来降低成本,提高能效。也正是因为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所以把作为国家级的政府战略。我相信诸位都看过这张表,这个显示了不同阶段在英国的应用。在英国所有的公共建筑都要满足第二级的要求,这个二级基本上是一个标准的级别,是标准的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分析和共享要求,二级BIM包括既定的一些标准,在2016年所有的公司都要应用这个标准,其中包括有八个文件,有公共数据环境,还有运营管理流程,数据结构要求,各方的职责以及工作的期限,命名的规则,以及如何对建筑进行运营和管理。
  从左到右,这是一个建筑从最初构思到最终的运营维护,政府要求在这个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必须提交至政府,这也是二级BIM的一部分,在三级的时候,要实施的能接受到这些数据,这是对设计、建筑、交付各方都有这样的要求。英国建筑科学院提供一系列的标准设计和培训课程,服务于整个建筑行业,作为项目交付经理,项目信息经理和任务信息经理,要各司其职,符合这个BIM二级的要求,我们BRE的职责就是帮助各方实现这一点,同时还有公司认证的计划,来认证这些公司,英国的公司是不是满足了BIM的要求,是不是与ISO9001的原则相符,是否满足BIM标准,buildingSMART英国分会开发了这个开放式的BIM,现在解释一下它的发展历史,这些人开始BIM的制定工作,这是当今的发展现状,我们BRE和中国政府密切的合作,这种合作已经维持了很多年,我们还和万科在北京进行了会晤,谈到可持续和可持续的标准,我们有一个可持续的建筑,是世界上针对建筑物和大型开发项目最广泛使用的环境评估方法,超过27万项的评估认证,提供100万注册评估服务。有的国家是自愿的,这是(英文)评分体系,主要的评价标准包括污水处理、交通、等等,对各个评分项副值,之所以介绍这个标准,是要接下来如何把这些标准和BIM相结合。我们把我们的标准,确保是相兼容和互补的,确保这些建筑机构能够通过BIM的应有达到它的要求,我们有自动的监管和合规标准要求检查,来帮助英国的建筑企业确保他们符合政府的要求,我们和一些自主的体系有密切的合作,我们使用开放式的buildingSMART标准。我们现在在英国使用可持续的评分体系就是之前介绍的,这个是软件的一个示意图,但是这个视频现在加载不出来,现在出来了。
  这是我们使用的一个示意,您来选择使用哪项监管要求,想要检查对哪项要求的合规性,比如说我们选择这个住宅可持续性标准,那这个软件之后就会显示出这个监管要求的具体细则,比如说涉及到污染、材料等等,然后您可以对这个软件进行配置,来选择对这个建筑进行哪项合规的检查和评估,之后会得到对这个建筑的评分以及所需额外的信息。在设计阶段可以随时来检查是否合规,比如说可以看到现在你目前的总得分,以及可能实现的这个得分,与实际和目标进行一个对比,刚才也提到了我们越早使用这个标准,之后就越省钱,所以也可以在设计最初阶段不断进行追踪和评分。
  比如说在这张图上看可持续的标准,可以看到当前的分数,以及定可能得到的最好的分数,这个就反映出了设计阶段对BIM应用的一个现状,如果有显示一些信息缺失,就需要去找出额外的信息,然后您可以使用这个信息来看在设计阶段有一些潜在的问题,这个软件帮助我们看到某个项目它的这个得分,以及对不同标准的具体合规性的表现,我们这个软件中的树型结构,显示了要得到最高分的建议的方法,其中有一个IFC文件,可以看到如何能够以最佳的方式来满足这些标准,这个软件生成一个树型图,然后帮助您继续导航至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当然也可以直接将信息添加到BIM模型之中,可以看到这个建筑设计阶段的一个现状,我们可以上载包含新数据的新IFC文件,然后将该软件使用新信息进行检查,检查合规性,只要有信息可用,我们就可以重复该软件,来检查这个建筑的某一个阶段是否符合某一特定的标准。
  因为这个软件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都可用,所以可以检查项目各个阶段的现状。在设计阶段之后,我们会出一个具体的认证信息来认证这个建筑的合规性。刚才是我们给大家展示了所开发的帮助各建筑方来实现合规的一个软件工具,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BIM对建筑能源管理的应用。在最下面的这个是建筑自动化系统,我们有一个自动化模拟工具,比如说大家众所周知(英文)软件可以实现这点优化建筑的能源使用。我们可以从这个建筑的整体角度来看它的能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其他方面所产生的潜在影响。通过人员专门技术或者模拟模型以及历史数据,来探索优化建筑的最佳方式。我们使用的数据和传感器的这个数据相结合,来实时管理和控制这个建筑。设施经理可以实时的监控整个建筑,然后监控这个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设施经理可以随时看到这个建筑能效的情况,这个系统会自动的运行,然后提出一个能源使用优化的方案建议,所有的设施经理都可以实时的直接的收到系统的反馈结果,借助这个技术可以将建筑的能耗减少30%BIM在交付可持续以及节能建筑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希望我的演讲能够传达出这个信息。谢谢。
  主持人 魏来:谢谢,英国在我们这些国家里面是比较先进的,特别是刚才给我们讲了标准框架,关于一些建筑节能方面的工具,以及节能方面的一些做法等等等等,我觉得都是很值得借鉴的。特别是英国的标准,实际上在我们整个国际上的BIM标准来讲是非常有名的,也是做的非常深入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那么今天上午的内容就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为各位准备了自助餐,请各位找工作人员看看自助餐在哪个地方,应该是在楼下,还有仍然精采的内容是在下午,我们也请了一些施工单位,请了其他的分部,包括香港的来给我们讲一讲,另外还请了澳大利亚BIM方面的应用,请大家在120回到会场,谢谢大家。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下午也同样安排了非常精采的演讲内容,上午各位已经深切感受到我们在中国、在英国我们的一些实践情况,在下午我们同样安排了一些关于施工、管理、设计具体的实践。第一项首先我们来请出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李久林给我们讲一讲大型复杂建筑工程的数字化建造。

 

北京城建集团副总工程师 李久林

李久林: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大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自己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对于数字化建造,或者信息化管理,或者比较热的BIM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的想法和我们一些实践。
  我们这个集团是一个以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设计咨询、城轨交通,包括物业和园林绿化等等这些产业为主导的国有建筑企业。如果大家对这个企业还不了解的话,我可以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一些代表性工程,包括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的二号、三号航站楼,国家体育场、鸟巢、奥运村、国家博物馆以及每年的天安门广场的花坛,以及颐和园、天安门城楼的维修,大家能建立一个概念,还是地产开发商,还有股票是关于地坛板块的。我跟大家汇报一下主题是大型复杂建筑工程的数字化建造,从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分享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数字化或者信息化。
  从哪儿说起,从鸟巢开始,因为我本人曾经是这个鸟巢工程的总工程师,昆明机场,这几个工程都是我亲自主持的,再分享一下我们对这块的认识和想法。鸟巢这个工程,在座各位都不陌生,看一下他们的构成,预制的混凝土看台,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我们叫一个网形的看台,能农那91千观众,外侧是一个大跨度的空间钢结构,在这个钢结构的话,屋顶的上下表面是ETFEPTFE的模结构,在鸟巢这样一个工程,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这样工程的建造是有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我们围绕这样一个工程建造,从数字化的角度做了哪些工作,我们主要从如下六个方面。第一个是三维建膜和仿真分析技术,鸟巢这个工程由于它本身的复杂性,它的造型是完全不规则的,应该说没有限行的结构形式,我们设计单位,中国设计研究院在国内建筑行业首次引入了卡迪压这个软件,用于这个工程设计,这个已经成为非常常用的软件了。对于一个承包商来讲,我们原来想法说把设计院的三维模型拿到施工单位使用,发现是有障碍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和我们人员了解情况上来讲,没有直接利用它来进行钢结构的放样、加工制造,我们采用了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样条函数来拟合它的模型,然后再进行。在整个建造过程,鸟巢到底怎么装,先施工什么,后施工什么,以及到每一个构建的安装,是不是需要工装的措施,以及鸟巢钢结构历时一年的时间,温度对它的影响,包括我们说六万平米、一万四千吨钢结构的卸载,我们怎么来卸,所有这些都是经过全面的仿真分析的一个结果。
  第二个工厂化的加工,这个加工我们是在前面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这个数控机床,大家能看到这个钢板可以加工成任意一个形状,分解开大概有上万个构建,是个旋转对成结构,只有两根一样的,剩下五千根完全不一样。然后它的测量又是通过了工业测量的方法,我们检验它的精度,我们混凝土的看台采用一万四千七百块,完全工厂化加工的。大口径的管道采用的成品的制造系统,为了闭幕式的需要,采用的是移动草坪系统,需要的时候拉到场内。整个的安装用的是20多台的大型机械设备,这个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我们在安装采用了大型设备的塔吊,在机械化安装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卸载,我们是在一台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156个千斤点同步卸载,我们卸载的最后结果和理论仿真分析结果偏差只在5%
  要保证这样一个大型工程,是编制结构,在建造过程中没有消化任何空间和余地,我们的测控是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采用了三维激光扫描等等这些技术来保证放样的到位。特别是单个的达到了三百多件,有24个口需要对接,采用激光扫描和地面进行虚拟的拼装,把问题消化到地面。在整个鸟巢建造过程中,有356个传感器,监测着整个状态,实现细节化施工,包括方方面面的传感器。直到今天鸟巢还有一套系统对于风雪和地震的特殊情况。这是我们在卸载的过程中一些监测数据,和我们分析的结果对比。
  第六个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信息化技术,在鸟巢这样一个工程的建造过程中,我们的政府,因为这是政府管理的工程,对我们建造信息的管理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如何满足这种高精度的管理的要求,比如高精度到什么程度,作为总承包商管理到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和每一个焊工,今天在座有很多同志是搞地产的,或者搞业主单位的,就是你要求你的承包商,你的建造单位要管理到什么精度,我们在鸟巢建设的时候就要达到这样一个精度。所以在这里在这个项目上建设了五个信息化平台系统,包括OA系统,13路的视频监控系统。我们还开发了一个多参与方的一个协同工作,网络平台系统。为了对钢结构进行管理,加工单位都在浙江、江苏,一千六百公里以外了,如何和我们现场进行协同,我们开发了这样一个协同管理系统。最值得和大家分享和汇报的是在这个项目上开发了一个4D管理系统,这样一个系统实现了施工的进度、资源、长度的动态集成管理和可视化的模拟。
  应该说鸟巢在这方面的实践,实际上今天在讲BIM,那时候不知道,还没有这个概念,但是我们要做这样一个工作就要满足我们管理的需要,刚才我们讲卡迪亚的建膜、4D,实际上在BIM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卡迪亚是3D建膜应用非常普遍的一个软件,鸟巢之后我们又在其他的大型工程上进行了实践。
  第一个就是昆明机场,是全国第四大机场,我们把4D施工管理推广到了昆明机场的机电工厂,应该说机场的机电工厂在我们的建筑工程里面它的复杂性是有代表性的,这是我们的一个验票的地方,托运行李的地方的模拟。同时我们已经把它做到了运维系统,今天所使用的有一部分是我们开发的运维系统,这是把BIMGIS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另外开发了一个知识管理平台,为我们进行智慧的方向进行努力。应该说我们昆明机场为什么要做这些东西,一方面我们有了技术储备,我们有这个条件往前走,第二个就是非常偶然的一次机会,是我们在向我们的业主方汇报我们这方面技术积累的时候,他们的总指挥非常感兴趣,说你们这些东西都没跟我们汇报,说赶紧拿过来,我们一起开发,一起研究,当然是在以前工作基础上又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所以这个研究成果也获得了科技进步奖。实际上推动这个项目的应用,还是我们的业主单位,是我们的建设指挥部,他们推动这个应用的。而且不仅施工建造中得到应用,在今天也得到应用。
  宜家这个项目因为是在大兴那儿,完全由外方投资、管理的项目,将来也是他们持有的物业。这个项目也是在我们商务谈判过程中我们偶然介绍到了这方面的技术积累,非常感兴趣,所以作为我们投标的一个条件,要求总承包商必须完成整个工程的4D系统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实现BIM的建膜,那么这个建膜我们发现了五千多个碰撞点我的同事曾经跟我建议,说千万别把五千个都给,给两百个就行了,要不我们怎么能盈利,我觉得我们还是把这些问题及时的反馈,然后把这些问题及时的消化掉。可能很多同志听了前一段王石先生讲万科的例子,2013151亿的利润,如果把这些变更,把这些错落空缺消化掉可以净增加70个亿,应该说现在的BIM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和基础。
  而且我们把我们的4D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如果你是业主,我们和你的管理系统融合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以实现数据的双向结合。从鸟巢,从昆明机场等等这些项目的实践,我们已经做到了广域网,另外应用的范围做结构工程到机电工程,到运维为全生命期打下基础,从维度讲,也不光光是4D,是不是5D就好,因为我现在听到有7D8D,是不是加1D好多少,我觉得咱们更多的还是解决问题为主。
  做一个承包商来讲,我们看大型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一些问题,我这里列出的是大家相对了解的大型工程非限行化的趋势,我们在座的,如果大家注意到长沙有一个梅溪湖项目,那个形态更复杂,应该说也是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如何解决这种非常复杂,非常不规则建筑,精确实现意图,那么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再一个绿色的需求,应该说现在低炭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工程,怎么成为它的建造,实际也需要信息化的支撑。还有一个是工厂化的趋势,工业化的趋势,同样的鸟巢,之前有一个慕尼黑的体育场,这个我看过,它的钢结构、膜结构除了这些之外,混凝土结构的看台、楼梯、柱子很多都是共享化了,因此它的建造速度更快,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我们现在面临哪些问题?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现在在信息化实践过程中,我们存在的大量的重复建膜,底层数据不同意,参建方之间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到现在为止还是割裂的,设计院的模型不给施工单位,总而言之现在大家是分开了,经常面临着重复的,而且同时做完了东西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割裂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工程项目中大量的人才物的信息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我们建筑业的信息化一直轰轰烈烈,但是在最基础的信息的录入环节上,我们实际上还是在一个一个表现,给我们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这个系统我们要填一个表,项目有一个系统要填,公司来要填,就是大量的重复性的工作,实际上你做这种信息化,还不如把管理人员放上去呢,花大量精力在电脑平台上录入,这是我们现在一个瓶颈的障碍。
  还有一点,以项目为载体的这种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应该说它缺乏一种顶层设计和可持续性,一个项目几百万,有的上千万,我们这样一个投资,在这个项目上,我们项目把管理的一个精髓,就是根据项目的需求来组织资源,一旦项目完成以后就解体了,我们这些软硬件投入,尤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利润和进一步挖掘,这是我们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
  趋势这块,简单谈一下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一个认为BIM出现,它为我们实现建设工程各参与方和我们打通提供一个根本性的基础,我们无论是城市的信息化也好,到了我们建筑本身,就描述不下去了。有了BIM,大家现在了解我这个建筑物可以实现真正的信息化,那么你有了这个东西以后你做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好,你真正底层的数据有了。再一个就是我们参与方之间的,说话的基础有了,我们在鸟巢和参与方协同的时候,立足点是以工程建设资料作为我们协调的一个数据基础,怎么办?这个东西,我们需要业主、监理等等这个工程资料是需要存下来的,大家需要签字的,这个东西应该是有意义的,所以以这么一个东西作为协同,今天我们大家知道BIM为我们提供了更好进行分享和协同的一个基础。
  第二个综合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华技术向建筑工程智慧建造迈进。
  第三个有了BIM以后,加上我们企业信息化系统,特别是现在云等等这些新的现代技术的一个发展,就为我们根据项目的管理的需要,项目的情况进行了信息化管理的资源,特别是实行总部为基础的这种管理,我觉得打下了一个基础,我觉得从长远的看,我们怎么发挥总部在这个经济化管理上面的作用,这块我觉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
  最后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模式的变革,我最近也越来越得到了很多同行他们的一些观点,我也强化了我这个认识,我觉得互联网这个东西对制造业,对我们传统商业的冲击,对我们建筑业,对我们房地产,因为我们房地产同样也是有自己的产品,房要销售出去,我们同样要有产品加服务,我们将来是不是服务的分量更加高等等,我觉得对于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对我们的产业模式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我想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 魏来:谢谢,下面请Rodd Perey为我们讲讲信息化设计。

 

BIM Consulting公司项目主管 Rodd Perey

Rodd Perey:大家好,悉尼布莱街一号是一个商业建筑,是两年前启动的项目,我们的客户希望我们在这个项目中运用这个BIM技术。这个建筑是绿色建筑,是一个六星级的建筑,这是最高级的一个写字楼,在同类建筑中属于中等面积,一共有28层,这个建筑获得很多奖项,比如澳大利亚最佳高楼奖,可持续建筑奖,新南威尔市最佳建筑奖,最近还获得了2013年美国建筑协会的最佳建筑奖。这个建筑饱受大家的关注,有的研究机构对这个建筑专门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研究,在一些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中,以及一些工程杂志中都对这个建筑进行了研究和报道。
  布莱街一号这个写字楼是六星级的建筑,有40%可再生混凝土,90%以上的钢筋中含有50%以上的可再生物制,使用可再生的木材,还有三联产能源系统、黑水处理系统,雨水收集和废水收集处理系统,同时还有雨水收集系统,另外还有一个自然通风的中庭,这是这个建筑的精髓之一。此外这个建筑还有双层的幕墙。上面是这个建筑的北面,面对着这个悉尼港和大桥,这个景观是全悉尼最好的,处在几条街一个交接口的位置,要想在这个环境中设计这种建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布莱街一号这个设计和制图全程是使用BIM技术,从最早期的概念设计到接下来的设计还有建筑的优化,可持续性的分析,这全过程都使用了BIM,之后的施工,还有建筑的运营和维护也都使用了BIM。另一个特点整个团队都参与到了其中,所有的分包商也都使用BIM,总承包商使用BIM,模型有32个子部分组合而成,这是客户日后进行设施管理的一个基础,我们的客户也竭力的支持并且投入到BIM技术的应用之中,实施和管理BIM的一个战略性方法,我们这个项目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也是遇到问题不断克服困难,我的结构中有非常棒的人才,但是并不是说我们是完全都是天才,也不是所有的软件和设备都是最好的,我们使用(英文)作用主要的平台,实现了各软件的一个互通性,(英文)担任BIM经理,我们明确定义了BIM项目的这些任务,BIM是六星级的绿色建筑,这个是领先能源体系的白金级别建筑。
  这张图表显示了BIM的一个应用进程,我们最初是在06年来进行构思,这是澳大利亚建筑设计院发布的一个图表,我们在现状是使用一个双向的合作,之后我们要继续去开发这个BIM技术以及相关的系统,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这张图显示了这个建筑结构的复杂性,这是在设计开发阶段的一个图例,我们用三个模型,一个建筑模型、结构模型、IEP模型,然后这三个模型相互整合,最终实现了BIM的功能。其中应用到了各种各样的软件,这些软件各有各的功能与作用。这些软件可以反馈回信息,已帮助设计人员优化设计,这是用(英文)7对结构设计进行的有限元分析,我们将模型导出至这里,这个应用中会标注出非常关键的部分,供设计人员反复检查,然后在进行分析,直到设计达到最终优化的结果,这个是平板完成分析的一个结构设计,我们在这个分析中使用的是(英文),从结构角度来说,这个大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建筑,这个建筑中有一个六米的悬梁,还有各种不对称的结构,所以在进行结构分析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用计算机技术使这个分析更加的高效。这个建筑很关键,因为幕墙发挥很大的作用,有的加上太阳能,但是这个是利用的被动式的技术做的设计,能够通过幕墙控制通风,在楼内用保持通风的功能,还有一些遮阳的设施,和幕墙结合起来。
  这个也是用同样的技术做的分析,我们用的是流体力学的原理来做这个通风的分析,而对于幕墙而言,两层幕墙中间的被加热的空间及时排除到户外去,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分析。而且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也是比较符合的,这个是我们从建筑的现场来看,这是悉尼的一个商务区,这里面因为是核心区,它的租金也是很高的,所以开发商对于楼的要求也很高。这个是我们利用外面的遮阳设施所做出来的结果,你可以看出来它有这个自动的传感器和自动的控制体系,所以这个人在室内的时候它可以人工控制也可以让它自动,还可以有室外很好的景观,这个遮阳设施并不影响看外面的风景,而且调节角度是非常灵活的。整个过程中如果是自动的话,根据日照角度不同,随时做调整。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中庭,这个是作为商业建筑来说很有意思的一个设计,它是建筑通风的一个重要的设施。因为中庭很高有热空气上升,通过上升以后排出到室外去,再从底下把那个冷的空气吸进来,所以这个空气通风可以从双层幕墙中间这个缝隙里面进来,也可以有一个被动的通风,也可以有主动的通风,这里面也是通过流体力学的方式做一个分析和模拟。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个几何分析,这样的话分析结果都会用到实际工程中去,这个是对于一个日照的分析。从这个中庭的角度分析了建筑,如果没有遮阳的话,没有幕墙的这个遮阳效果,我们做了日照分析,在每一层都进行了单独了分析。这个用的是辐射软件,把这个分析结果输入到BIM软件里面看是不是可兼容。
  这是我们所做的一个眩光的分析,用的是(英文)这种软件,我们所设置的参数也是为了能够优化这个制冷系统,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设置的这些指标都非常的高,这个就是制冷体系能够更加有效的运行,我们就通过这个分析能够设计需要进多少风,需要保持什么样的温度,同时也根据这个结果的话可以运行这个要降低多少等等。这是我们对于项目的一个幕墙的分析,这是取了一年当中的典型日,通过典型日的分析,幕墙的绩效和属性,为了方便把这个幕墙做了一个展开,每一层都进行不同的分析,其中有几层是重点分析。可以看出来这19层每一层分析结果都是有一点点不一样的,有时候每一层之间的变化还非常的大,这个是我们用(英文)的模型所做的分析,我们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了解一下我们所追求的这个设计是否能达到目标,另外也是为了工厂预制的配合,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做了60多次的测试,对于存档和数据的保存也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我们会把不同的数据输入进去,然后产生了一些图片,比如说幻灯片所显示的这个图片。我们从右边的角度以这个视角做了一个图片,这个是对于建筑的机电,和我们另外一个合作伙伴做的,这个工作很必要,是因为在初步设计里面中庭几乎是看不太见这块,所以我们发现我们设计的协调性非常的重要,这个对于客户来说也可以节约很多资源,在这个植物室里面,我们通过协调,然后他们可以引入一些石头,来做这个植物室的特殊设计,这个也是通过BIM应用得到的一个优势。
  这个是一个多功能的分析,你可以看的出来有一些模型他们展示了很大的复杂性,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知道设计和设计优化与工程建造的时候的衔接也很重要。这个是最基层的机房,可以看出来设计的非常紧密。最后到了施工的周期,BIM的经理他们就跟分包商说好应用BIM,他们要求用BIM,这个是招标的前提条件,同时我们觉得对于整个项目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共同制定了这个计划,同时我们也沟通清楚后期可能预见的问题,和我们预期达到的目的,相关的建筑师就现场与他们进行协调,我觉得我们的经验就是在现场中做培训的话是最有效的,当他们在承担这个工作的时候,为他们提供这个培训,效果是最好的,要不然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当然我们同时对于标准,还有数据的设置提前都有沟通好。这是在整个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做了一个精密的计划,就是说要求有什么样的数据,在电气的咨询方,我们就会跟他们讲我们需要哪个类型,哪个型号的什么样的电线,这些具体的细节,都要提前设置好,这样的话我们的分包商就很期望他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我们利用这个软件,也实现了一些其他的效果,比如说在物业管理方面,在设施管理上有一些会利用电脑运行这些软件,但是有一些设施和应用,他们就不是那么的熟悉,对于参数的设置也不是很了解,这样的话需要对他们提前良好的沟通和培训。
  这个是在所有模型里面做了一个综合,在这里面进行一个集成,进行一个共同的分析,也做一个相容性检查,这样我们对客户也可以说一下,比如用IFC的标准,或者用其他的标准,对于未来的备案也是很有好处的。这个是我们做的审批的和信息更新的周期,我们这个项目周期非常频繁的沟通、审批和互相的信息沟通,非常的频繁,因为很多模型要同时应用的话,要保持一致性,经常需要写一个报告,把这些发现的问题及时给所有的参与方发一个报告,让他们明白情况,这样的话没有人被拉下了,所有人都在一个频道上,对于环境分析而言,我们也是用的标准化的测试,也有这样一个变更和碰撞点,我们发现了一千多个碰撞点,就会分析这些碰撞点在哪儿,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这里面项目的协调度是非常高的,比如说我们在管道铺设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沟通,这样提前沟通清楚,后期的工作就会避免很多问题。
  对于信息的发布,我们把产出的报告及时发布给所有参与的各方,所以任何一个角落你可以看的出来,一方面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哪个地方还能够出现多少碰撞点,确保每个参与方都通知到,产生这种不清楚的情况。同时这也确保了大家都互相沟通,能够更好的发现碰撞点,能够提前解决,这个是我们开的协调会,包括根据计划所开的那些协调会和计划外临时的协调会,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协调会非常重要,只有通过这个会议才能解决设置中的一些问题,更好沟通施工的环节。我们也会用这些碰撞报告,来做一些日程,然后就按照这个日常一条一条把这个碰撞点全部解决,有时候会把这个会议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工,有很多问题都是在协调会上解决的,这个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参与项目的人都已经形成了这种共识,一到时间就来开会,包括了我们的分保商,包括我们设计合作伙伴,都是这样子,这样的话也有一个很好的档案保存下来,保证以后如果出现诉讼的话,律师们也能够有依据可查,特色就是文件保存的特别好,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达成什么协议都有很好的记录。
  这个是一个管道的图片,是中间的一个房间,协调性非常好,你可以看的出来,它是因为有绕过电梯,所以就需要很好的连接,这是20119月份的一个开幕会,这是我们的政府高官出席会议,他对我们的评价还不错,这个是整个的项目,整个的楼,你可以看的出来建的非常好,这个是中间层的设备机房,可以看的出来在模型里面也有体现,模型里面的数据也包括了考虑一些运营和维护的一些方面,所以将来在运营维护的过程中物业管理方能够很好的应用这些数据。这个也是跨专业的工作,有30多个专业需要共同来配合,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内部的信息全部在一个表格里面汇总起来,把它输入到模型里面,这样模型就当一个黑板来使用,这样的话物业管理和我们的业主能够很清楚从模型里面看清楚总的表格,同时用这个数据库,我们也要和其他数据库协调。这样方便我们的客户进行管理。
  最终的建筑模型非常方便与客户使用,客户可以轻松的访问相关建筑的信息,是以3D的形式呈现的。这是建筑经理还有开发商对BIM流程的评价,他们都反映BIM帮助他们提供了质量,缩短了工期,并且促进了各专业和各行业的协调,如果没有BIM的话,是无法设计并且对这些复杂的区域进行施工的,这确实是一个事实。比如说在之前的一些大型项目中,如果没有BIM,它的工时比现在长的多,而且是现在的十倍。刚才那张是中庭的示意图,这栋建筑全程都使用BIM,各承包商、更经销商都使用BIM,我们的客户,还有我们自身,以及项目各参与方都努力的投入到BIM的应用当中,同时我们还充分的利用了我们现有的计算机,人才资源,另外还有高层次的合作及管理,BIM重点可以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协调合作以及管理,这是从布莱街一号建筑中所吸取的经验,我们从07年,一直持续在做这方面的工程,布莱街一号算是一个先驱性的工程,我们在全程从概念设计到最终交付都使用BIM,我们努力的想促使我们所有的客户,都投入到BIM的使用当中,并且从BIM中获得最大的益处。谢谢大家。

主持人 魏来:之所以讲这个,是组织人员去了悉尼,刚开始听说了这个项目,也去(英文)公司拜访了一下,给我们讲了一下,我觉得这个项目非常典型,这个项目是一个建成项目,而且是从设计这个过程到施工过程到管理过程,应用的非常深刻,而且整个体系非常健全,非常好的项目,当时想一定要把这个项目介绍到中国来,今天总算实现了。我们今天演讲还有最后一位嘉宾,接下来在茶歇之后我们安排了一个环节,就是沙龙活动,可以展开对话,在座的嘉宾可以对今天听到的一些见解也好,还是经验也好,如果有哪些问题可以跟我们的嘉宾进行互动,现在就是说在座嘉宾或者听众可以准备一些自己的问题,都没有问题。我们接下来就请出我们最后一个演讲嘉宾,来自我们buildingSMART香港分部的副主席Elvis Li,也是李刚先生给我们讲讲香港工程项目精细化及信息化管理,有请李刚先生。   

 

building SMART香港分部副主任 Elvis Li

Elvis Li:大家好,我是李刚,今天有些海外的朋友在,大家不知道我的名字李刚是很出名的,大家知道吧,出名的原因很多,因为叫李刚的朋友很多。第二李刚为什么会出名,我们知道其中有一小批的李刚做了坏事,其实不是,是他的亲戚做了坏事,我们就出名了。中国有一个古话叫做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香港也一样,一个很火的,叫香港高铁,可以直接去北京方便大家,只是在10年初开始启动,原本计划是今年年底完工的,然后变成七年多了,当然里面好多原因延误了,这些情况出现我们的香港铁路的CEO就把立法局问他了,为什么延误,讲了好多理由,一个这么好的管理层,不但是他,还有下面的人,一个项目会说怎么不行,没有上班,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在管理上面到底漏了哪个环节,如果用BIM这个情况,是不是不一样,而且怎么样用BIM这个东西才会不一样。
  在一会儿跟大家分享一下到底香港人怎么样看BIM,我的角度从管理的角度看BIM,在此之前简单介绍一下我来自香港的buildingSMART,香港的buildingSMART改一个中文名,去年开始建立这个香港分会,过去还了几次不同的研讨,推动香港BIM的应用,但是也得到一个共识,BIM应用比较早,所以经历过刚才的神话论,唯物论,包括贴标签的现象,我们得出一个小小的结论和分享。有几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我们看到的BIM,其实它并没有改变设计的本质,设计有没有BIM,都会做设计的,这是肯定的。第二个我们看到BIM是会影响什么,会影响我们设计记录的方式而已。第三个也看到BIM里面好多信息,所以它会改变开发商管理信息的方法,这个比较重要,我们发现这个价值点蛮大的。第四点除了对管理信息变化的话,会对整个设计工程管理的过程的安排也会产生变化。所以我们也看到最后一个特别一点,今天忘了穿队的衣服来,其实要专门来做才行,称为MIB,其实提供信息给商业决策的,也是要专人来做的。
  BIM其实本身是个技术,或者建筑模型是个技术,但是这个技术是通过建膜这个过程来支持开发商的商业管理,所以通过建膜的过程,把开发商所要的产品信息给累计了,所以BIM不单是设计的过程。我们看见理解的是从一个香港buildingSMART理解的是BIM是我们未来整个团队的新成员,除了开发商、政府、供应商之外,加了BIM咨询顾问的元素,来为开发商服务的。早几周香港刚刚公布了2014年作为BIM的年度,我们的政府也在香港做了一个启动典礼,所有项目一定要用BIM来做。
  讲到香港,很特殊,我是一个香港人,香港人有几个特点,基本上是一个移民,在香港长大,受到英国式的教育,基本定义就成立了。所以有一些价值文化和大陆的有一点不一样,一个是狮子山文化,我们鼓励要努力工作,互相帮忙,另一个后一些的时候,经常会看很多港剧里面的叫快、量、质文化,要给我不断好评。所以这个文化领导着我们开发商,要求一个BIM是要达到最终的一些效果。
  第一这个是香港其中一个开发商,都挺大的,副总讲的,开发商要真正,对于BIM的诉求来讲,要求的就是我希望我来管理这个企业的时候,是一个数据库,我可以用一个方法来管理的,所以他提出的一家企业一个数据库,一个管控,通过这个可以管理不同地区的不同项目,所以他可能很快的量化整个开发商的管理模式,如何操作,我们看它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这个是在香港尖沙咀的项目,项目的位置,它是在路上,挺繁忙的区域,这个项目为什么介绍,其实做了很多项目,包括复杂造型,这个项目最特殊的地方很小,才一万五千方,传统有另外一个误区说大项目一定要做BIM,小项目不要,这个一会儿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它也是最一流的开发商,在这么小项目上都愿意投入BIM资源,这个是免费的,请顾问来做的。当然这个团队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用三维,所以传统的时候还用传统的方法来做,这里面是地下车库,它是一个商业楼,所以地下是停车场,地下到八楼是零售的,楼上有办公,最顶一层是餐厅,所以做出来是这样一个设计,设计的挺简单,也挺好。地下一层放了一个变压房在那边,地下是零售,跟着车道入口,这是大堂,然后去到一楼、二楼,都是餐饮,六楼也是餐饮,七楼也是,八楼变成办公室了。为什么八楼变成办公室,香港地契条文里面获车位有限,因为受到历史的影响。如果可以的话,全部做零售是可以的,九楼、二十楼,楼上最好的一层又拿来做餐厅了,很简单的设计,传统来讲没什么问题,我做经理的时候也同样做这个事情。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楼其实一看,最复杂的就是地下车库,所以业主说这个地下车库挺复杂的,来看这个到底行不行,所以建筑师也很配合,画了不同角度的图,说明这个事情能建,没问题的。我在做BIM之前,也做了八年开发商项目管理,我们看到的设计图纸里面,这么多的设计图纸,是不是我们看完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的项目有把握,有把控,是不是我看清楚这个图纸之后就可以避开地下铁路的总经营的问题,坦白说不是的,曾经做了很多BIM项目之后,其实大小的BIM项目里面的风险是存在的,所以在过程中找到一个BIM顾问,来把这个项目变成一个BIM模型来看看到底它如何来用BIM模型管理它的项目。
  所以简单来说,做BIM的话一定有一个流程,从建膜开始做管理、做分析,所以有一个BIM实施计划,有一些BIM的检测逻辑,做了很多版的BIM模型,也做了建筑结构BIM模型,做了外围的分析和地下的分析,重点不在这里,是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在香港来讲,是分类了,有些问题不用解决,但是有些问题必须解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意味着项目会超支。所以BIM是数据,意味着要梳理,意味着要做分类,把不重要的信息拿走,然后做沟通。这里确认的一方是有一个波道,建筑师花的净空大概五米七,坦白说我做项目经理的时候觉得也OK了,我需要的才四米七,感觉上应该可以过的。一有BIM模型出来,你可以看见除了五米七结构以外,因为是地下停车库有排烟,很正常,凡排烟都做不成,我做那么多没有一个BIM项目是成功出现的。所以这个净空有五米,需求有四米七,只能建到四米,有BIM好简单,没BIM的时候怎么样,同我以前感觉来讲,没BIM的话什么时候发现,施工完发现的。发现之后怎么样,我以前做建筑师的时候告诉施工单位,为什么你不会看图,所以你必须把这个事情改正过来,然后我们花很长时间跟施工单位在纠缠这个事情,我们搞了一大堆时间,当然这个事情讨论很久的时候会慢慢呈现,是的,图纸是有问题,然后就改,就问业主,当然要改,所以慢慢开始改了,需要做什么,需要把所有的资料找出来,排烟管到底应该怎么重新修,而符合四米七的高度,这个也需要点时间,因为很简单,这个东西不能一下子解决,还要找路,可能要打,在这个情况下拆掉楼梯,最终这个事情搞定了。
  我有问过我的同事,搞定了,花多少钱,问了施工单位,就是几十万,不是几千块,还要安排怎么样,一个错误引发到开发商几千万的数种。另外谈的时间这个是追不回来了,项目是延误了,所以香港高铁延误是因为有太多小问题了,你可以找建筑出来讨论,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样的问题在很小项目里面不止一个,每一层有十个左右,尤其是地库。经常我们会发现的有些电梯不下地库,下面的空间比电梯紧,有些楼梯跟结构打架了,楼梯的净空不够了。所以通过BIM的管理服务,我们是可以把大量的不需要协调的问题,不需要在工地协调的问题挪移到早期解决掉了。另外挺特别的,我们也知道我们做项目管理一条永恒不变的定律,就是自己永远都在变的,所以三边工程是跟工程管理天生一对的,没有工程不会变,变的原因很简单,可以做的更好,就会变,在我们项目中,也发现另外一个问题了。突然间业主方有一个高手来了,说你的图纸有个地方可以优化,就是停车场,你只要做一点点的优化变成货车位,面积就可以转成零售了。刚才讲的那一句话意味着六千万的收入,转不转,哪个建筑师个人可以抗拒业主说你不帮我搞定这个事情没有六千万,所以很负责任划了,就会跟其他的设计团队讲,这个图改了,我们去看一下需不需要这个图纸,说好,去梳理一下,就完毕了。但是现实是,这些问题往往没有被很好的处理,所以就会发生一个问题了,我的建筑改了,我的结构没改,我的机电没改,所以最终还是不行。通过BIM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更直观的管理的一个利器,做什么呢,让我们的团队知道该改什么东西,左边一个私家车位,具体延伸是货车位所需求的净空,所以每个人要改什么东西就一清二楚了,结构也要改。当然我们通过一些简单的IPAD,这个方便了所有人,给的东西越清楚,那个东西越快,这是改好的净空,改这样的东西是一个事件,在这个小项目里面这样的事件也有十来个,比如旁边的地下排水,后走道的地下排水,楼层净空,很多这样的东西,通过BIM很快一次处理出来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管理的效率才能提升上来。
  第二个案例是香港房屋署的案例,已经讲的很多了,大概在两年前之前他们就说了我要把BIM里面的I用出来,这个是很难的,我们都知道BIMI,有信息,但是谁能把信息用到项目管理上,谁能把信息用到成本管理上,谁能把信息用到规划上面,它是很肯定,原因是BIM里面的I是设计信息,我们要的是商业信息。所以做了一个科研项目,我们要开发一个软件,把BIM里面模型量改成工程量,所以出来的信息才能符合香港的规定,在大陆就符合国标的规定。坦白说一点点的距离就让这个量不能用,它不是一模一样。做到最后是百分之百一模一样,有这个量之后,我们所有的信息可以导出去,从预算、估算多成本控制,到变更分析到最后付款,结算,一条能走通。这个量其实威力是很大的,我们看一下一个视频。有这个量之后,知道自己在哪里,工程标是多少钱,如何分布,我可以很精准的知道我这些量在什么时候发生,如何控制,当然这个量跟现场一样,告诉大家不是的,我们需要调整它,未来量和工程才能关联起来。有一个特点,所有的量都有理性的,如果我要知道第十座多少钱,只有按几个按纽就可以出来了。这个从BIM模型导出来的,到BIM改的时候也会直接去改。另外一点,这个量我们应了客户的要求,跟时间做了一个关联,这个关联是让它能动起来,大家已经看到很多4D了,就是3D模型加时间模一个结果出来,但是这个结果只是预演着一个未来,对业主来讲不关心,有钱的话对开发商来讲很关心了,大陆最大的研究是资金,下面那条线是资金链的线,所以可能知道在哪一个月份需要多少资金,然后才不会因为资金链断裂停顿。
  另外一个用的挺多的,有BIM,有量,做很多的价值工程,不知道大陆是不是叫价值工程,这个字可能用的不太对,我有很多选型,哪个是最好的,经常开发商会问,这是我们一个小项目,保龄球场改建成戏院的项目,改完之后,项目总监就问了,我的戏院有新版,当时我不知道哪个新版是最好的,是60012好,还是乘1米好,就问造价顾问哪个好,就很专业的说面积一样,价格一样,他说不是,另外一个人就说了,大块的肥料多,所以贵,听上也对,是不是选6001米,小块和大块还有一个部件,就是后面的支撑,小块的支撑会多一点,所以讨论了好久,坦白说没有BIM模型之间也问过很多类型,不知道,因为它的答案是不清楚的。其实后面的支撑很贵,多一块支撑多很多,所以这么一个小戏院差价是168,如果用大的话会用这么多,就这么简单。通过BIM做很多不同的价值分析,包括刚刚做完没多久的项目,包括去到单体的选型,到底选多少单元好,我的收益才最大化,投资才合理。这是单体选型结果动画的表示。
  另外一个我们选施工方法的时候,这个是选不同的挡土墙,用大直径的好,还是小直径好,用BIM发现大的好一点,成本会比较低一点,也包括我们很多时候会做的转型,转型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下面有停车场或者商业,转型好,还是大版的转型好,很多时候要想很久,通过BIM可以更加量化让我们的业主和客户直接从KPI选,这是他比较喜欢的一个量化。刚才看是从成本角度来看的一个5D的部分,现在介绍一个施工时候用BIM来做材料分析的项目。
  这个项目的问题客户是一个施工单位,它的问题是旁边有两个差不多大小的项目,旁边那个项目早开工,另外四个塔吊。他说他感觉他的项目用三个塔吊就够了,所以它想知道到底我用三个塔吊行不行,他做了很多规划和分析,最终达不到一个比较好的答案,所以想用BIM梳理一下,因为它有数据,就可能知道运输量有多少,选了一个最高楼层,然后通过哪个时段来分析。这里看到最上角的时间,然后有三个是代表不同的柱,三个塔吊,黄色的塔吊在刚刚那个小时超符合,超了三个小时,意味着如果按照原本施工计划,项目会延误了,材料运输部上去了,为什么会超符合,因为有三个塔吊,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蓝色圈可能会超符合,旁边会好一点,所以在规划上把中间的区域放在旁边了,通过BIM就会告诉我们的施工单位,把黄色的工作区域多一点放蓝色部分就不会超符合了。这是修改后的计划,只是区域安排不同了,施工顺利了。这个项目在香港可以看一下,旁边的项目比它早开工,但是比旁边的项目还要早完工。我们看到我们行业作为一个开发商也好,顾问也好,我们的行业是充满挑战的,因为我们行业的不明朗因素太多,只要稍微做的不好,我们的压力就很大了。所以我们需要花更大精力来处理我们的问题。
  第二我们行业是很多竞争的,不同的新事物会进来,比如我们希望先销售再建,当然是最好的,但是问题所有用户的需求会陷进来,五花八门,你如何来管理。有一些他们希望的是我用大量的预制建生产,利用公约化的话,数据的精准性要很高,另外我们看到管理方面要配合,有技术行吗,不行,BIM不是代替人的,人要学懂用BIM,这是香港最想做的事情。香港想通过BIM掌控每一个项目的细节,让这个BIM提供一个很好的管理依据,做管理的过程之中更有信心。对于最后一点来讲,也是刚才魏总提过的,所有人要做大数据,什么是大数据,就是很多数据,没用的,很多的数据代表没用的。我当年第一个做BIM项目有六千个碰撞,意味着没有人管,因为不知道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你用大量时间梳理,是不值得的,要找重要的碰撞,这个价值才能出来,才能从大数据找到你需要的点,所以我们看见的是所有的数据是不能用的,你要梳理它、加工它,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数据,要不就成了标签工程一样,只能看的。
  香港的一些业主,从我们开始的时候,从高层着手,我们看到很多业主的高层对这个BIM充分理解了,比如恒基副总裁,他说说白了包括两个事情,第一个多赚点钱,通过BIM让我的项目的收益更大化。第二个我有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在这里面,所以就成了为什么要做BIM的核心理由了。
  关于香港房屋就比较复杂多一点,通过这个东西来提高整体部门的素质,所以整体部门在规划香港整个廉租房用途的时候可以更加清楚规划的未来。所以他对大数据十分有兴趣。
  最后一个,我们是做BIM顾问,我们不做设计,只做BIM,通过BIM来帮助我们的行业找到一个快车道,这个快车道是之前英国一个BIM的同仁来参观我们的公司,他看见的是原来很简单,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集中在一起的时候量化更快一点。所以过去很有幸,我们大概做了两百多个项目,从最简单的一个改建,去到最复杂的机场、电站、医院,但是我们做的最多是商业综合体。
  谢谢大家,刚才分享了一点我过去小小的经验,希望未来大家可以认识多一个李刚,谢谢大家。
  主持人 魏来:谢谢李总给分享的一些经验,也说了很多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我也是非常认同,我估计在座的各位也是非常有心得的。接下来我们休息十分钟,三点一克回到这里,进行最有特色的一个环节,就是对话环节,大家可以准备一些问题,有一些很难的问题把演讲嘉宾问住了,那今天就太成功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 魏来:接下来我们来进行最精采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对话环节,我会把今天的几位演讲嘉宾请到台上来,我来主持,大家来问问问题,比如说今天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一些疑点都可以问我们的嘉宾。接下来请李久林李总、李刚李总、Rodd Perey:接下来开始提问题。

 

中外企业BIM标准与实践高端对话访谈

魏来:今天的机会也是非常难得,在这样一个论坛上,包括我个人在内也有一些疑问,我来先替大家问第一个问题,大家也可以思考自身的问题是什么。我想请问三位嘉宾,我们BIM谈论了这么多年,无论是香港、中国、澳大利亚,我相信目前都会有一些问题在制约着我们BIM的发展,请三位谈一谈我们目前的问题是什么?哪些问题你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的关键,非常的重要,以至于让我们有一些在BIM的道路上感觉非常困惑和艰难,请李刚李总谈一下。
  李刚:魏总你之前讲的时候已经很有共鸣了,之前提到所谓的BIM的无用论、神话论、廉价论,都阻碍我们的,尤其最重要一点是什么叫BIM,简单来说它就是数字模型,里面很多数字,要用的好要找到这些数据信息的主人,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开发商、我们的业主,我们的政府,但是他们需要拥有这个信息,但是他不参与这个信息的创建过程,只参与管理过程,如果让他们能理解到这些信息对它的价值,这一点是最困难的,坦白说我做BIM是香港第一批做的,02年做的,最困难让我们业主意识到为什么用BIM做管理,在香港或者全球,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就是BIM这个玩意儿在我们的行业里面是一个新的三维模型,它比较直观,可以做很多的理解和分析,但是里面的信息对项目管理,从管理时间、成本、质量,什么时间用,找谁用,这些问题是都没解决的。所以通过未来我感觉就是如果我们能尽快让我们的客户理解到信息通过应用起来减少成本和时间的话,大家可以很快上网了,这是把神话变成数据的事实了。
  李久林:我想是这样,BIM最重要的价值是分享和协同,如果离开了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跟大家报告中,我觉得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整个建设模式,是割裂的。我们现在造成大量的重复的建膜,重复的投入,而且数据是不一致的,这样的话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一种项目的参建各方协调机制,这个是我们目前落讲一个非常大的障碍。第二个就是说我们一个利益驱动问题,那么对于一个新技术的应用,就是任何一个大家知道,一个新的技术,或者一个新的产业,它的发展取向都有一个低谷期,这个低谷可能面临着比如先用BIM首先要降效,在熟练以后这个东西带来直观的效率。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还面临着这个在低谷期,就是有这种为难情绪,传统的变化已经做的很好了,已经做了很熟练了,已经做的各方面都很满意了,我为什么非要用这个新的,用了以后反倒使我的收益下降了。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先行者过了这个低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BIM的价值,所以我觉得应该说BIM的春天也就到来了。谢谢。
  Rodd Perey:我认为这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真正使用BIM的这些人,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BIM的机遇,没有参会的人或者同业人士并没有意识到时候BIM的价值,也没有降低成本巨大的价值。我们要想获得他们的支持,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如果整体的团队都致力于BIM的应用,那么一定能够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来解决所有我们面临的技术问题,所以这个我们不用担心。而目前我们还缺乏决心和动力,在一些项目实施和管理上还没有全员的投入到BIM,因为我们要等这个BIM切实的使客户收益的人才更参与其中,在设施管理方面,也会从BIM当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英文)曾经说过,如果这个行业只是满足于现状,而不追求这种持久的改变,那BIM的应用就会受到阻碍,相反的话如果他们接受BIM,并且切实的应用BIM,就会给整个行业带来重大的变革,我们要努力使用BIM,为各方创造切实的价值,而当前这一点还做的不是很完美。
  主持人 魏来:谢谢三位,我觉得这个答案也是大家认识比较一致的,那么第一个就是人的问题,人的思维问题,第二个是体制问题,在我们国家体制问题尤为显得比较严重一些,这些是我们BIM在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去面临的问题。在座的各位有没有问题可以举手来提问,另外就是说我们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可以随时打断我们嘉宾的谈话,有问题就立刻问,都没有问题。
  提问:我听了几位嘉宾的发言都很精彩,也很高端。我觉得在座的各位听众可能和我一样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作为外行来讲不太理解BIM技术,我想了解一下它对中国建筑行业,或者中国房地产行业或者企业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这样我们能够更加明白。还是请李刚李总先回答。
  李刚:我这个表达可能不太精准,请魏总多多指点。BIMIT的技术,可以简单这样讲,第一个是B代表我们的行业,建筑行业,建筑行业信息化的一个过程,坦白说建筑行业是最难被信息化的,因为行业里面有大量不同的信息,二维的图象里面,组成我们的项目,里面很多浪费,这个知道悠久了。你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说我们拓开这个行业,因为没做,比如说以前有一个朋友说,你做的行业很老,建筑行业信息化有什么做头,这个是没有什么投资价值的。我说不是,你听过一家公司叫(英文),他更老,更没有投资行业。我们可以看见一个老的行业当它信息化的时候,它的威力是很大的,尤其我们行业是在整个GDP占到百分之十几的点,换句话说现在我们看不到成功的样子,因为我们还在做,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古老行业,当我们的淘宝出来了,谷歌出来的话,你就知道今天我们讲的什么东西了。
  李久林:我的理解是这样,第一个BIM可以对于我们的房地产来讲,它能够有效的提升我们房地产的品质,这种品质体现在对于我们购买者来讲,有BIM你可以给我做每一个房间的光照分析,我们大家都有买房的经验,过去开发商会提供这种服务吗?只能是在房子建的时候,每天惦记着你自己那一间看看光照情况,比如户型的研究,有了BIM可以把家具摆进去,我们可以为你提供更好的、更舒适的家具,我觉得这个性能方面的提升方面很多,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第二个,更重要的是还要可以降低我们的一些成本,一些建造的成本,因为我们的错落空缺减少了,标准化程度提高了,社会化程度提高了,我们从将来来讲,我们这些构建,建造过程,这种浪费降低了,我觉得我们的成本还是有助于成本的降低,通过这两个方面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房地产的价值。谢谢。
  Rodd Perey:现在房地产业还没有看到BIM的价值,但是BIM实际上能够大幅的提高项目的效益。比如说能够优化建筑的结构,客户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来看到他们要买的户型,这都是非常好的进步,BIM同时还能够减少建筑过程及施工过程中的浪费,建筑行业其实是有很大浪费的,通过BIM可以优化这个设计和施工,进而减少浪费,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控制建筑的材料,以及施工的时间,因为是由计算机进行计算,能够很快的得出结果,然后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个效率是非常高的,那么这个时候重建的成本本来就非常的高,但是如果用BIM的话,可以大大节约这个成本,在英国BIM可能能够节约10%20%的成本,还有这个建筑的运营商,也通过BIM实现这个价值。
  主持人 魏来:我也说两句,我觉得在这个BIM的效益上,从大的方面来讲对我们整个人类生活的一种改变,上个礼拜五我们中国城科会成立了制造建立学组,是我们城市的一个削足,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好,都要求我们要用一些基础性的技术来达到智慧的目的,智慧的目的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是可持续发展,要用数字化的手段理解我们这个环境和社会,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改造,或者去利用我们这个资源,我们这个环境,以达到跟环境的融合和共生的目的,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从中层次带讲,对于我们整个行业,它是一个减少我们的浪费,增加我们的质量这样一个机会,我们这个行业我刚才说,它是浪费非常大的,在我们所有的这个行业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样去控制这个成本问题,怎么样去减少这个浪费,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从业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从小的方面来说我是建筑师,我也会做建筑设计,但是说实话在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当中,我相信每一个建筑师或者设计师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我们会出很多的错误,我们的图纸,在一个相对来讲比较短的时间内,低廉价值情况下会出很多错,这就社会资源的浪费。我们利用一些先进的手段,就可以使我们设计质量有所提升,我相信无论是对于设计还是施工,还是其他的一些环节,这个作用都是类似的,就是我们能够提前的预估出我们的错误。

 提问: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于MagiCAD软件公司的,我们是基于BIM开发的软件,作为软件厂商,我想问一下偏技术的问题,因为前面聊了很多宏观和战略的话题,问题之一buildingSMART组织肯定是要推动整个BIM的发展,BIM的发展当中最关键的一个核心,我们认为可能应该是数据和信息的平滑流动,如果这个信息的流动,肯定它的一个关键在于文件格式,比如它是以什么样的格式进行存储和传递。目前在行业内不管是国内、国际上,IFC是一个比较中性的或者比较接近于信息传递公开的文件格式,各位嘉宾在各自的领域,对于这种公共的、开放的文件格式,有没有类似的这种文件格式能够更加有利于推动BIM信息的共享,各位嘉宾是怎么看的?第二个问题,也是和这个相关的。听了各位嘉宾和上午一些项目的介绍,从各个角度很多不同的角色都在参与,但是我觉得目前来讲在国内据我们的了解,这种生产厂商向设备厂商,机电厂商包含设备的信息,在这个BIM中最关键的,像设计参数、流量、压力,其实我们在国内发展这么多年,发现机电厂商为代表的生产商,不光机电,还有结构的,他们的这个参与最起码从我们角度来看还是不够的,我想听听各位嘉宾,尤其香港和海外的同仁,对于这些信息的提供者,他们参与的程度或者各位是觉得怎么样一个看法。
  主持人 魏来:第一个问题是非常核心的,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么多软件,软件之间的交互,怎么去做?也一直困扰着我,软件格式现在还是不是特别兼容的,各位谈一谈。
  李刚:香港的经验作为BIM当中,对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都会加一条,提交给我们业主的文件格式需要两种,一种原本的格式,另外必须要细的。所以客户将来可以有机会来储存它另外一种格式,在我们的合同里面有。
  提问:在审核也好,在利用也好,是用哪一个?
  李刚:主要的还是用原本的格式,但是那个是开元的一个数据,数字财产,所以两种都要。另外一点对厂商的要求来讲,香港是一个公开社会,我们小政府,政府不会主导任何一件事情,正因为我们必须找到价格点他们才会做,或者任何人觉得这个事情有价值才会做。所以香港的厂家没有看到这个价格,所以没有这个需求,也不会做这个事情,香港是这样的情况,可能国内好很多。
  李久林:我刚才跟大家报告的时候,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说我们一个鸟巢工程上了五个系统,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实际我们并不想出这么多系统,一个系统就完了,那么就是也暴露出来我们各个开发单位之间本身是很难集成,很难分享的。那么我们在这个项目上做的4D就跟清华大学张教授做的就是基于FC标准的,这个应该是个方向。
  第二个,关于机电设备厂家,我觉得作为一个从我们自身角度来讲,作为工程承包商来讲我们和机电设备厂家本身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就是我想在我们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包括相关的这些模型也好,这些数据也好,尽早的接入总承包商这个系统,既是总承包商竞争力提高的需求,也是我们这些设备厂商开拓自己市场的需求,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两利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块工作很快会推动,包括我们自己的昆明机场项目,我们实际上有大量的工作也是设备厂家的资料和整理输入的问题。
  Rodd Perey:当然没有一个软件它是可以做任何事情的,能够达到万能的地步。每一个软件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所以现在也是为什么软件一直还处于开发的阶段,这个格式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对于BIM而言,FC确实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格式,之前我们也经历过数据的丢失和限制,我们说过去几年进展还是不错的,我觉得FC未来几年会发展的更好,会变成一个更为普遍和好用的格式,也希望它能够普及到有很大兼容性的地步。因为想到大面积普及应用的话,确实需要各个模型之间的逐渐标准化,另外一方面对于数据产品库在澳大利亚目前有一些项目专门是针对这个兼容性问题设置的,其中有一个是机电协会他们发起的项目,他们所做的工作叫做BIM机电澳大利亚的缩写,他们的概念是顾问方提供的数据设定一些具体的标准和需求,再把这些数据用在各种给分包商的模型里面,比如说针对某个设备,或者具体的某个产品,让他们有针对的性开展工作。这个理念就是数据能得以保存,未来在设施管理中也可以利用这个设计,在机电方面我们也会在不光是设备的物理参数,还包括在设计方面也会规定一些参数,它的绩效参数,这也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利用这个行业,它很善于发现问题,也不再说发现问题互相等着、靠着,而是大家一起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个区域,大家还是比较同心协力的。在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大家还是有比较广泛的共识,这样的话数据的交换就很好,比如外形的参数,以及具体其他方面的参数,这些数据都是比较公开、比较容易流通的,比如说电等等。在电力方面它会有一个模型,这个模型跟其他的模型也可以尽量做到兼容,有时候他们还可以甚至合并一下。所以这些模型之间互相的协调性还可以,当然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FC作为一个比较通用的格式,它是很大的一个话题,一个领域。
  主持人 魏来:IFC产生于buildingSMART,是buildingSMART非常值得骄傲的产品之一。后来是被ISO采为国际标准,以前是2X3版本,现在2X4版本已经发布,从整个描述物体的代码行、代码量来讲有明显的减少,我相信它会有非常明显的发展,这个发展会给我们所有的从业者带来便利,就是我们在信息交互的过程当中,会有第三方,而且是不带任何倾向性的一个中间格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下一个问题。
  提问:大家好,我是来自媒体的,腾讯网,今天主题跟房地产相关性挺大的,强调BIM应用对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最近大家可能清楚,房地产行业以后的发展存在着争议,可能会进入调整期,参与BIM应用的单位,设计单位、投资单位,还有施工单位,监管单位,这些都是跟房地产息息相关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会不会对BIM的成长雪上加霜,或者推广受阻。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我听说了,BIM在施工单位的推广情况,李总说的是BIM应用对工作上的一个便捷性方面的介绍,附带提了一下BIM应用在咱们施工单位存在一些阻力,就是说有一些分包商在BIM应用方面是不支持的,我想请李总给我们介绍一下,就是说在施工单位应用方面,存在哪些阻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 魏来:看来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现在有一个背景目前房地产行业正在面临着与几年前不同的一个形势,我不知道在香港也听说了大陆对房地产调控,使得现在这个房地产行业并不像以往那样火热,就是说这样的一个形势对于BIM的发展是不是有什么影响。第二个是给李久林提的,在施工过程当中,BIM的一些问题。
  李刚:我答第一个,我做BIM的是02年,刚好是香港下滑的年代,我可以告诉你在房地产下滑的年代对BIM的成长是最大的,因为在房地产暴利的年代没人做BIM,下滑的时候都愿意做BIM,就这么简单。
  主持人 魏来:我觉得这个是对的,想当年90年代初的时候,房地产商拎着一箱子现金找到设计院做项目,那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很可惜我也没赶上。

 

标签(Tag): 地产 BIM  编辑:admin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雄安新区
·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
·北京市支持装配式建筑、绿
·住建部2019年继续推动
·2017年国家试点名单
·智慧城市与智能制造研讨交
·“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
·首批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集
·全球智慧城市论坛筹备会在
Copyright (C) 2013-2014 www.ibs98.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智慧建造网  电话:010-83215720 京ICP备14001603号-2 网站维护:软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