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您的理解中,智慧城市是怎样的概念,有没有形象一点的说法?
李维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人们通常所说的“智慧城市”是在时空信息支撑下,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人类知识物化到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发展等各项活动中,形成不依赖人或少依赖人的智能化专题,按需优化组合,相互之间实现有机协同。一个智慧的城市应当包括像人类感官一样的实时信息感知设备,像人类神经系统一样的信息与指令双向传输网络系统,像人类大脑一样的云计算中心,像人类行为器官一样的应对与处置专题系统。
记者: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李维森:建设智慧城市促进解决城市发展面临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75亿,占到了总人口的51%。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增加到10亿,城市人口的剧增,不可避免地受到土地、空间、能源和清洁水等资源短缺的约束,导致交通拥堵、医疗资源紧张、教育资源不均、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城市安全监管等问题的出现。
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解决这些问题,以时空信息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则通过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智能化的手段,重新审视城市本质、定位发展目标、培育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结构,通过智能传感和智能决策调整城市运行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对逐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将有重大意义。
在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基础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布局的智慧城市将依托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优先选择国土、交通、城管、卫生、应急、环保、旅游和公众等实时性要求高、移动性要求多、自主性要求强的领域开展具有智能性的应用示范。
通过开展25—3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旨在进一步推动技术升级完善,探索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突破核心技术,凝练工艺流程和标准规范,为推动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升级转型、以及智慧省区和智慧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记者:智慧城市建设如何避免资源浪费、概念炒作这方面的问题?
李维森: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及政绩工程等问题。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的实现不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不相适应;二是各领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三是科学技术远远不能支持城市全面的智能化。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只能是一步一步地推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备,更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实践。很多问题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全解决的,需要部门间加强统筹,合理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并不断创新技术,完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