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科学有序、又好又快推进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合理增长的重要抓手。经测算,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投资100亿元左右;同时,每一个人进城还可增加10万元成本投入、1.5万元的购买力,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意义重大。就此层面上讲,城镇化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宁夏深入贯彻中央精神,专门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意见,编制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颁布实施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条例,为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当前,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轨道,加快推进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为经济发展“助燃”,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趋势。下面,结合在推动宁夏新型城镇化中的感知和实践,谈几点个人思考。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规划优化布局、影响格局、决定结局。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论证、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方向和布局形态。实践中,要坚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思想融入规划全过程,推进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向限定城市边界、划定生态红线、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转变。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把握区域地理风貌和人文特征,处理好目标、指标、坐标的关系,建立适应区域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的合理空间规划体系,并以此为统领开展各层次专项规划编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多规合一”,着力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加强规划管控,积极推动规划立法,建立严格的规划实施评估报告、责任追究制度,有效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管到底。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有序转移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实践中,要注重发挥好城市经济的拉力、农村经济的推力、政府政策的助力“三力”作用,统筹协调,引导促进人口有序转移,使城镇化成为水到渠成的过程,绝不能搞“强行城镇化”。要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变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既注重户口转移的“形”,又注重服务分享的“实”,全面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农民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政策体系,打通接续渠道,特别要借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上海实践,形成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为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转移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等合法权益,在制度设计上提供保留、流转、退出等多种选择。探索建立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补偿机制,提高农民进城意愿。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产城融合、互促互动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空心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混合用地模式,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素集中配套的要求,着力推动产业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协调发展。要重点改造建设具有综合集聚效应的城市中心商务区、特色街区、城市综合体、产城一体化等项目,推动金融、会展、商务、创意和特色商贸、文化休闲等服务业合理布局,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区产业承载水平和融合能力,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必须坚持以集群组团式发展为主体形态,探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跨区域城镇发展协调机制,按照“大联通、小分布”原则,充分挖掘各地产业比较优势,推动城镇与城镇之间资源相对集聚、功能配套布局、错位互补发展,有效规避重复性建设、同质化竞争。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集约高效、内涵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型城镇化时强调,“粗放扩张、人地失衡、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新型城镇化必须要集约高效、内涵发展,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要建立科学的城镇化监测分析、风险预警、质量评估和行为纠偏机制,采取适度均衡的方式,统筹考虑城镇规模。要推行城市设计制度,注重城镇特色培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把城镇风貌纳入规划设计强制性内容,整体设计城市形象,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符号系统,保护好城镇天际线、楼际线、水际线,彰显城市轮廓之美,延续历史脉络、人文特性、地理特征。要以有效防治“城市病”为导向,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开展综合管廊项目示范,建设与城镇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要充分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法制化水平。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高效利用城市开发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包容性增长、紧凑型发展。要把城镇自觉放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建设发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布局生态空间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动海绵城市、下沉式绿化等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有效保护基本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城乡一体、统筹协调
城镇化不是削减农业、削弱农村、削夺农民,而是要与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打破城乡二元地域界限,把农村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通盘考虑,积极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发展形态。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资源加快向农村集聚,统筹建设城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福利、养老等设施,积极探索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八个一体化”的新路径,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并推行城乡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加强环城、环镇、环村生态林网建设,改造城乡绿地、湖泊、河渠沟道,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塑造美丽乡村。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多元筹资、突破瓶颈
在新型城镇化“人、地、钱”三大核心要素中,资金是一个重要瓶颈。如何化解“钱”的矛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与转移人口增加相适应的转移支付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政策,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着力破解新型城镇化资金难题。 总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经济战略,更是转变方式、推动创新的改革战略,这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注重质量效益和创新驱动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只要我们精于、善于运用好城镇化这个杠杆,就一定能撬动经济实现高效优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