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慧城市在中国落地生根,业界对于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各有侧重,有的认为智慧城市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认为智慧城市关键在于信息网络建设,有的则认为智慧城市关键在于人的参与,还有的认为智慧城市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你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侧重于哪一方面呢?
2013年,智慧城市一二批试点城市名单先后公布,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出现了一股新的建设热潮,面对地方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空前高涨的热情,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如何?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有什么关系。我们专访了神州数码智慧城市SBU中西区事业部技术总监陈新玉先生。
国家的统筹下智慧城市朝着更实用、更具可操作性的方向发展
智慧中国网:2013年,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增加到193个,地方政府筹划智慧城市热情空前高涨,您对此如何看待?
陈新玉:这193个城市只是住建部的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四部委(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正在牵头统筹国家层面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工作。住建部作为一个部委来推进智慧城市有它积极的作用,但是整个智慧城市应该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建设,涉及到城市经济、管理和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有一个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所以我估计现在这种以部委为单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情况在国家统筹后将会有所变化或调整。
智慧中国网:2013年同往年相比,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新进展,现状如何?
陈新玉: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各地热情都非常高涨。地方政府对于智慧城市真正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能够真正意识到智慧城市对城市的经济、管理,决策、运行好处的还不是很多。2013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新一届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信息消费、鼓励政府购买服务这样一些大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基调和方针都是比较明确的。随着新一代政府在这些政策上的具体化和细化,2013年的智慧城市建设开始朝着务实、更实用、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向在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政府意识更重要
智慧中国网:近日,某专家在一次智慧城市论坛上说到:“中国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的数量已有154座,规划投入的建设资金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但截至目前,真正能够体现智慧城市的内涵,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最基础的东西一个也没有看到。”您对此如何看待?
陈新玉:一个智慧城市的整体框架包括方方面面,包含的内容也非常全面,不仅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非常全面,而且其建设内容和要求也会随着其建设过程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变化和提高,因此,尽管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甚至有些城市想把智慧城市的所有东西一些性的都做上去,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因此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看到这样的样板。目前的情况是:现在有很多地方,在智慧城市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或某一个重点上有突破的还是很多的。所以,我觉得大家是在一些自己城市关注的方面做突破,目前属于这样一个阶段。上面专家说的是一个事实,也是智慧城市发展所必经经历的阶段。一个城市要想把所有事情一次性的都做起来,这不太可能。
我们现在觉得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对于智慧城市的投入和探索还是比较靠前的,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相对来说,中国比较发达的几个经济区智慧城市的发展相对快一些,内地、中西部相对会慢一些。这跟经济实力和人们的认识有关,但相比较起来更重要还是政府的意识。虽然,智慧城市建设不完全都是由政府投资,政府主要负责建设一些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其他的还需要社会资源参与进来,但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引导支持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期。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出新特点新思维
智慧中国网:“城镇化”口号已喊了很多年,现在前面加了“新型”两个字,那么“新型城镇化”到底“新”在哪,截止到现在,城镇化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陈新玉:城镇化是这两年政府发展的一个抓手,传统城镇化是一种传统的建设思维,它以基础设施、交通这种设施的建设为主导,带动城镇和城市的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带来了一些观念上的变化。
从之前的以土地、以GDP为本,到现在的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一些经济不平衡、发展不平衡,农村的二元结构等问题。要带动落后地区,或者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用更加科学的手段解决城市、城镇以及农村的协同发展问题。而不管是带动落后地区发展还是解决协同发展问题,其根本的出发点还是要以人为本,以全体落后地区老百姓的需求为主导。
当然,这其中也有政策上的问题,政策上要平等相待,给大家更多平等的机会,甚至可以是向着相对落后的地区倾斜。而信息化在这里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像城乡统筹,城乡服务一体化等方面信息化都可以大有作为。所以,我理解的新型城镇化,应该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新的特点,新的思维。
现阶段开始要重视软环境的建设
智慧中国网:现在各地都在大肆开疆破土建城,致使我国多处“鬼城”出现,您觉得这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陈新玉:我觉得这种东西与传统的思维有关,以前老说一城镇化就要盖房子、修铁路、修道路、建基础设施,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些建设是必要的,但其实中国这些年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还有缺口,但通过这些年的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现阶段更重要的是,怎么充分发挥这些现有资源的作用,这需要一些政策环境和软环境支撑。
现在发现了,很多房子建了没人居住,这首先是建这个房子的规划就没有做好,领导一拍脑袋就建了,导致鬼城、房地产泡沫等一些问题出现。现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进入一个更高阶段,建一些可见的资源,如房屋、桥梁等,这仅是城镇化的初级阶段。从现在开始要重视软环境的建设,软环境建设会提高现有硬件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样的一条道路,调度好了,通行车辆会有很多;调动不好,大家就会堵在路上,通行不了几辆车。所以说,像科学调度这种科学管理会带来现有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因此从现在开始,在建设硬件资源的同时,必须同步考虑软件资源和环境的建设,硬件和软环境要同步抓。
现有的很多城市问题都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不科学有关
智慧中国网:中国现在很多的大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雾霾越来越严重,暴雨淹没街道城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应急作为智慧城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城市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陈新玉:现在中国雾霾、交通拥堵这种城市病,是与我们前期发展观念不是很科学,没有整体考虑有关的。比如拥堵,不只是道路、车辆数量等问题,其实交通拥堵问题有时候可以追溯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上来。举个例子,北京仅一个天通苑小区就住了十几万人,每天上班时间,至少几万人要从天通苑出来到城里去工作,因为天通苑小区及周边企业、单位较少,几乎没有可工作的地方。每天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再大的交通能力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也会拥堵的。所以这就不是一个交通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问题了。
我了解的一个城市——新加坡,也是一个城市,也几百万人,它的交通就没有那么拥堵。因为它的城市规划是这样的,城市的中心是商务区,消费区;中间一层是人们的居住区;外面一层是企业工作区。这样一种城市规划,人们要上班就向外走一点,最短的距离就可以到上班的地方。想要消费,再走一点,最短的距离就可以到中心城区。这种城市规划,把人在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不像我们的有些城市,把人充分调动了起来,从城东跑到城西工作,从城北调到城南去消费,然后办一件事都要挤到中心城区,这种城市规划本身就不科学。所以我觉得交通拥堵、雾霾这些问题都是城市发展的一些系统性问题,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方面去考虑,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统筹规划,需要顶层设计。
但我们的现状是:很多城市从一开始这种整体规划建设就做的不是太好,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改起来确实是很难的。所以就已有的建设而言,不管前期的建设是科学还是不科学,都要从现在开始,树立一种科学、整体的思维,用科学、整体的思维整合现有资源,谋划新的建设。
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现有资源,也可以极大地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举个例子,有一个交通部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如何提升出租车承载率的。一般一辆出租车跑一趟路就装一个人,如果同一个方向的几个人,共乘这辆出租车,就能提高一台出租车单程的装载人数,这既不增加出租车的数量,又能提高出租车的承载率,乘客可以少花钱,出租车司机又能多赚点钱。而且现在靠信息化手段就完全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个课题就能在现有的基础上,缓解公共交通的压力。
关于科学布局新的建设,我想举一个高铁管理和调度的例子:坐过高铁的人都知道,现在的高铁在每个车站的停车时间很短,上下乘客的效率很高,为什么?归纳起来,就是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首先高铁规格标准化,就两种规格:8节和16节,站台上停车位置标准化并且标注明确,列车到站按位置停车,旅客在信息引导系统的明确引导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车厢位置,旅客上下列车前门下车、后门上车。正是这些措施保证了旅客能够快速上下车,缩短了列车的停站时间,提高了高铁列车的整体运行效率。大家只要和传统列车进行一下简单对比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巨大差别了。因此智慧化的基础是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要脚踏实地的从标准化、规划化和信息化做起,这样的智慧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做到务实、高效。 |